医路同行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医路同行

“小河沿”走出的大医生:纪念吴英恺院士

举报/反馈
2019-11-15 07:17:23医脉通

  16年前的今天,初冬凌晨的北京安贞医院,一位93岁老人在病房里安详地与世长辞。“不保留骨灰,不化妆,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这是老人临行前的嘱咐,他走得很安静,似乎连枝头上的鸟儿都不愿惊扰。

  他的确没有留下这些“俗物”,但却留下了许多个沉甸甸的“第一”: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和胸内食管-胃吻合术、第一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第一例缩窄性心包炎切除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人与第一位总编辑、阜外医院与安贞医院的创始人……

  他就是我国胸心外科、心血管病流行学奠基人吴英恺院士(1910.5.8-2003.11.13),今天,是他的16周年忌辰。

  “小河沿”走出的“大医生”

  1910年5月8日,吴英恺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一个满族教师家庭,他的父亲很重视子女教育,虽然家境不宽裕,但吴英恺兄弟五人都接受了大学教育。吴英恺的奶奶体弱多病,常年服药,小小的吴英恺从小便仰慕穿白大褂的医生,心中默默立志从医。

  17岁时,还没有高中毕业的吴英恺,便投考了由英国医生司督阁创建的沈阳奉天医科专门学校,也就是日后的辽宁医学院,当时这所医院还有个更亲切的名字——小河沿医科大学。

  1933年,23岁的吴英恺顺利获得内科、外科双学士学位,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实习医生。年轻的他每次在查房前,都要悄悄跑到厕所的镜子前,一个人背诵病历,纠正自己的英语发音。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个英国医生可以在中国开创一个大医院和医学院,我也得为自己的国家干出一番事业。”

  上午手术、下午门诊,从清早忙到午夜……协和的实习生涯就像不停转的陀螺,吴英恺在外科主任直接领导下工作,时刻兢兢业业生怕出错。即使在读研期间曾因肺结核养病9个月,他仍出色完成了学习,完成了两篇论文。

  29岁那年秋天,吴英恺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被选入了食管癌治疗研究组。他彻夜不眠地查阅了30年来的所有相关文献,认为实施我国首例食管胃吻合术的时机已成熟。终于,在1940年的春天,年仅30岁的吴英恺鼓足勇气,按图索骥照着文献上描述的步骤,成功完成了这一术式。

  越洋进修,博采医家众长

  1941年,吴英恺被协和医学院派送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进修心胸外科。吴英恺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涉足胸外科各个领域、博采众长,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医学视野。

  创新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吴英恺将各个领域的优点融会贯通,加上一点灵感和勇气,将整形外科的包扎技术“移植”到胸廓成形术中,取得了120例胸廓成形术无一化脓感染的“奇迹”。

  1943年,二战和日本侵华战争剑拔弩张之时,吴英恺的进修期也即将结束,美国胸外科权威极力挽留他,并许以优厚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但吴英恺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横渡大西洋、印度洋,带着自费购买的一整套外科手术器械,归国报效。

  回到战火纷飞的故土,吴英恺无暇修整,立即摩拳擦掌在大后方重庆参加创建了中央医院,34岁便挑起外科主任重担。抗战期间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血库、不时停电、冬天只能依靠炭火取暖,但他还是带领医护,从零开始创建了一流的外科团队,完成了我国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战争中,哪里有需要吴英恺就出现在哪里——重庆、天津、北京,解放前的1948年5月,他回到了熟悉的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外科学系教授。建国后战火烧到鸭绿江畔,身为东北人的吴英恺又依然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抢救了数以千计的志愿军,并编写了著作《野战外科学》。

  与吴英恺共事过的胸外科专家黄国俊教授回忆道: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他(吴英恺)对于遇到的每个特殊病例都有自己的手写档案记录,包括简要病例特点、手术方法及病理照片等等,视如家珍,妥善收藏。

  创建三所医院,决心不当“手术匠”

  吴英恺的一生中,共创建了三所医院、两个研究所和五个心胸外科。战争结束后,吴英恺在北京西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胸部专科医院,1958年胸科医院迁往城内,成为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1980年,已退休的吴英恺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仍苦心孤诣创办了以心血管为专长的北京安贞医院。

  终日穿梭在手术室与病房之间的吴英恺,却并不以“手术大家”自居,甚至有点“看轻”手术。“我开了一辈子刀,能治好多少患者?百姓都懂得预防知识,不得病了,医生失业了,我也欣慰。”

  由此可见吴英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在十年文革浩劫后,年近七旬的他拿手术刀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便转战心血管病预防与流行病学研究,70年代他吸取国外经验,领导制定了我国的高血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人群防治方案。

  吴英恺的一生硕果累累,45岁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委员),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主编,88岁被授予中国医学科学最高奖“中国医学科学奖”,逝世前两年获颁“医德医风奖”……学术与医德这两座高山,他都攀登到了顶峰。

  2003年11月13日去世后,遵照遗愿,安贞医院、协和医院的专家一起为他做了病理解剖,将他的心脏完好保存起来,永远留在他亲手创建的安贞医院里。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