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补血、黑豆乌发、猪蹄美肤……这些“以形补形”的说法都是妇孺皆知的街头智慧。不管有没有科学根据,从古谚、文献中流传下来的饮食偏方,总能被笃信者从心理或生理上印证“疗效”。
身为接受过严谨科学教育的医生,我们总是呵呵一笑、不置可否。但其中有一种说法——食肝补血,却不止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民间智慧,更在近百年前,就被严格的科学实验证实过。
不仅如此,“食肝补血”的原理中涉及的人体必需营养素——维生素B12,别看这小药片物美价廉,但它竟催生过四届诺贝尔奖项的诞生,可以说是造就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伯乐化合物”了。
10月9日,正是最早发现“恶性贫血肝脏疗法”的医学家之一——威廉·帕里·墨菲(William Parry Murphy,1892.2.6-1987.10.9)的32周年忌辰。
解剖室打工,让他拾到“医学之钥”
1892年,墨菲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从小便就读于当地的公立学校。和许多学霸一样,1914年,22岁的墨菲毕业后选择了以教书为业。在俄勒冈州一所高中,他当了两年的数学和物理老师。
和黑板、粉笔、考卷为伍之余,年轻的墨菲还在学校的解剖室打工,兼任助理。这段与人体“亲密接触”的经历,或许触动了墨菲的内心,燃起了他对医学的好奇,此后墨菲重拾课本,先后考上了俄勒冈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并在30岁时顺利毕业,开始了医学生涯。
难以下咽的肝脏,与奇迹增多的红细胞
1925年,年轻的墨菲正值脑力与体力高峰,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乔治·理查兹·迈诺特(George Richards Minot)的实验室,这个迈诺特成为了墨菲的教师、研究搭档,也是他日后诺贝尔奖的分享者。
当时迈诺特和墨菲着手的研究,主题正是验证肝脏是否对恶性贫血患者有治疗作用。他们让患者每天进食1/4-1/2磅(约113-227g)肝脏,接着墨菲发挥无比的耐心,在显微镜下对患者血样中的红细胞进行计数。
这是一项费时、费力、更费眼的苦工,但旷日持久的寻找并非徒劳,墨菲计数的结果证明:摄入肝脏后,恶性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数量骤然增多,说明食用肝脏与人体成熟红细胞的生成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