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同行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医路同行

中国医生一年能挣多少钱?我们跟7个国家进行了对比

举报/反馈
2019-10-10 07:36:45医学界

  Medscape在今年9月16日发布了2019国际医生收入报告,“医学界”传媒也在今年的7月底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医生薪酬现状调研报告。两相对比,还是发现颇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2018中国医生薪酬报告中,全国医生税前平均年收入11.7万元人民币,而根据同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9万元。考虑到医学界公布的统计方法和样本来源,采集的数据主要集中在从黑龙江到云南这条线以东的中国传统经济相对更发达、人口密集的东部区域,所以这里对比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会更加有意义一些。

  可以看到,医生的行业平均收入恰好是城镇居民收入的3倍,单独看似乎相当可观。那么和国外同行的收入比又怎么样呢?

  图1 各国医生年均收入对比

  (单位:美元; 数据来源:Medscape 2019国际医生收入报告)

  如图1所示,在Medscape的报告中,一共统计调研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墨西哥这7个国家,既包括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强国美英法德,也包括了近年来经济欠佳的南欧国家西班牙,还有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南美洲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和巴西。样本来源可谓相当广泛。

  从图1中可以看到,美国依然是遥遥领先,医生的年均收入达到了惊人的31.3万美元,其次是位列第二的德国16.3万美元,和第三的英国13.8万美元,墨西哥和巴西则不出意外的分列倒数第一和第二,分别只有2.2万和5.8万美元年收入。

  如果以报告发布当天9月16日的中美汇率7.07计算,那么中国医生的平均年收入是1.65万美元,甚至还要排在墨西哥之后。

  图2 各国医生年均收入与社会同期家庭收入中位数【3】对比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医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是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3倍,那么这一倍率和其它国家比又如何呢?

  因为统计口径的原因,国外大多数国家官方提供的国民收入统计数据都是以整个家庭为单位的(Household Income),并且往往以更具代表性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参考基准,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参考国家统计局的相应数据——2018年城镇居民收入中位数3.6万元人民币(是人均收入的92%)——并且近似认为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中位数约等于2倍的个人收入中位数,也就是平均下来每户都是2个工作的成年人,并且他们的收入相等,以此得到7.2万元人民币,也就是1.01万美元。

  通过这样的换算可以看到,如上面图2所示,倍率的大小和医生收入的绝对水平基本一致:在医生高收入的国家中,他们相对于社会的平均收入倍率差也更大;在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则和社会平均收入的差距相对也较小。中国以1.60的倍率位列倒数第二,仅高于墨西哥;美国依然是以4.97的倍率一骑绝尘;其它几个老牌西欧经济强国英法德则分布在3倍上下。

  从这里的数字可以看出来,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和国际同行们,尤其是发达国家同行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这不仅体现在绝对数值上,也体现在相对本国的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上。

  薪酬水平虽然不代表一切,但的确是对个人价值大小的一种相对客观公允的衡量指标。如果说每个个体的收入水平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偶然因素影响,但当把视野放大到整个行业时,这种误差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市场经济下,一个国家社会对某个行业的平均薪酬定位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个国家社会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和需求程度。我国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医改,不谈其它各种配套设施、顶层设计,单就以医生们的薪酬收入水平来说,按照市场价值理论,他们的劳动是否被低估?

  也许有人会争论,医疗是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一种公共品,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那一套理论来执行。诚然,提供公平高效的医疗卫生是现代国家很重要的一项公共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调节作用在这里就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经济学上有所谓的事与愿违现象,曾大力提供并承诺永久全民免费医疗的原苏联开展速成式的医生培训,很长时间内医生的工资甚至达不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结果到了后期,普通人民群众为了获得最基本的免费医疗服务就得排大长队,经常为了一点小病要等候几个月时间才能见到医生;而即使见到了医生为了获得相对优质的治疗,还得去贿赂医生、贿赂行政工作人员。这样本来出发点良好的免费医疗就在执行过程中彻底走样变形,人民群众反而无法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了。

  相反,医疗服务充分市场化的美国,尽管一直被诟病医疗费用高企、医生薪酬水平太高,却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引领着国际医疗卫生领域的潮流,不仅在技术层面,各种新药、新仪器、新治疗方案层出不穷,而在更加宏观的医疗管理领域,也发展出了医药福利管理、临床路径、诊断相关分组(DRGs)等等创新的理念或体系,给别的国家提供了很多参考借鉴。比较美苏两国医疗体系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两国之间医生培训体系以及对其社会价值定位的不同,不能不说在这其中也起到了相当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3 中国不同科室医生年均收入

  (数据来源:医学界2018中国医生薪酬现状调研报告)

  在医学界和Medscape的这两份报告中,另外有一点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关于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收入水平的对比。如图3所示,医学界的报告中包括了样本量足够大的7个专科(比如神经科、外科、内科等)和全科,前者的平均薪酬水平是12.85万元人民币,后者是9.58万。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知全科是专科平均薪酬水平的74.5%。与此同时,再看看Medscape报告中全科和专科医生各自的收入:图4和图5分别是按照性别区分的各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薪酬水平的横向对比。这么看可能还是不够直观,所以我们把两张图中的信息合并,分别计算各国全科医生收入占本国专科医生收入的百分比,并和我国的这一数据对比,由此得到图6(这里只重点比较了经济发达的英法德和美国)。

  图4 各国全科医生收入对比:按照性别分类

  (单位:美元; 数据来源:Medscape 2019国际医生收入报告)

  图5 各国专科医生收入对比:按照性别分类

  (单位:美元; 数据来源:Medscape 2019国际医生收入报告)

  图6 各国全科医生相对专科医生年均收入百分比

  从图6中可以看到,我国全科占专科医生收入百分比和美国的这一数值很相近,都不足75%,说明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整体收入差距较大;英法德三国的这一数值则远高于中美,都大于90%,其中德国的数值甚至男女两性都大于100%,也就是说全科医生的总体收入反而是高于专科的;中国的数据缺乏两性间的对比,但其它几国按照性别分开后对比,无一例外女性全科医生的收入都是高于专科医生的,男性则略少于,但差距也都在10%以内。换句话说,中美两国都是典型的全科收入明显较少、专科更多的情形;而其它的英法德三国考虑到两性间的差异后,基本可以说全科、专科医生的总体收入水平近似,而这其中又以德国为代表呈现出全科整体收入更高的状况。

  对报告数字的分析其实和我们直观的感受也相符:虽然现代全科医学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于北美大陆,但美国的专科一直较为强势,无论是在社会认同、学术地位上,还是薪酬待遇方面,都比全科更加有优势,而这很大程度上和高度发达的商业医保支付体系相关:商保系统中最后为医疗买单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保险购买人自己的钱,所以对控费的动力天然就没有西欧各国政府那么迫切,甚至有时颇有推波助澜之意;高精尖的专科检查治疗相对于全科医学往往能带来更加高额的营收,那么自然也就是产业界所期待的了。

  而在西欧各国则相反,作为社会公共福利待遇较高的高保障型社会,政府需要为医疗买单,所以从一开始就有比较强的控费诉求,因此重视预防保健、强调完善的分级诊疗,而在这其中,全科医疗作为进行有效医疗资源配置的守门员自然获得了格外的青睐,能和专科分庭抗礼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到中国,历史上我们也是有全科医疗的:计划经济年代,各个厂矿企事业单位或是基层社区组织都有自己的医务室,小病在医务室看,大病拿了介绍信才去医院。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浪潮下,我们开始大量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尤其是美国的医疗制度,一度也走上了大力发展专科、全国各地纷纷大建医院的道路,在这样的思想下各地大体量的医院层出不穷,甚至有了单院区5000张以上床位、号称亚洲第一的巨无霸级医院,而曾经的全科医疗则发展缓慢。

  新一轮医改已启动多年,DRG正如火如荼中。在控费的同时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拿捏如何有效的合理分配资源:专科还是全科?而专科和全科医生收入的相对变化也恰恰给这种政策和资源的倾斜变化提供了另一种有趣的观察视角。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