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心理百态

焦虑成中国人最大的心病 建议逼自己“做决定”

举报/反馈
2008-11-26 16:09:00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知从何时开始,芝麻大点的事情,也能搅得人坐卧不宁。焦虑,这种过分的担忧和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曾显示,34%的国人经常存在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过焦虑。

  有人说,中国已经陷入了一个“焦虑”的时代。

  “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安居乐业不是现代人的梦想,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时时争得上游”才是到达幸福彼岸的唯一途径。

  然而,僧多粥少,残酷的竞争无时无处不在。人们工作透支、情感透支,出现了学业与就业、工作与家庭、物质与精神收获诸多矛盾,以致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缺乏判断,觉得自己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握不住瞬息万变的社会,完全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自己要求过高,又因为达不到要求而充满自责。人们天天疲于奔命,却依然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于是,他们开始担心事业失败,担心失业随时可能降临,担心失恋,担心发生交通事故,担心自己会生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担心自己没有购房能力或是将来涨价了更买不起……这种担心不是一般的担忧,而是毫无理由的杞人忧天。渐渐地,人们走进了总是过度担忧威胁性事件的“怪圈”,开始了这场和焦虑症的持续博弈。

  更可怕的是,患上焦虑症后,患者会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种不合情理的担忧会严重降低其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这种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会使人的事业和家庭生活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恶性循环。

  因此,如果你开始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如果你感到周身乏力,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连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都没办法胜任,还时常伴有失眠、早醒或梦魇等睡眠障碍,就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患上焦虑了。

  若是真的患上焦虑症,首先要找出“焦虑”产生的根源。“焦虑”一般产生于“不确定的状态”,而减少“不确定”的方法就是必须逼着自己“做决定”。一旦下了决心,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之后就要勇敢地“放手去做”,同时要“知天命”。做任何事情都会面临挑战,有时出现紧张是很正常的,不要过多地去想结果,而且让你害怕的事往往也最能使你从中获取成就感,所以不妨把这种感觉重新归类到正面情绪,如“兴奋”或“期待”中,并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变压力为动力。

  另外,要多结交些性格比较开朗的朋友,多把自己的心事说给他们听,后者的意见或想法能够帮助你减少不确定的信息,避免由此而产生的焦虑。 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减压、转移注意力,因此当你开始发现自己有焦虑的“苗头”时,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打打球、跑跑步,就能防微杜渐了。

  独立性差小心分离焦虑

  凡凡从小就是个可人疼的孩子,吃饭、睡觉从不用妈妈操心,甚至连哭闹都很少。因此,一直很受家人宠爱。可自从一个月前,凡凡被送进幼儿园,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哭个不停。老师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搭积木,可凡凡理也不理,只是说:“凡凡不要上幼儿园,凡凡要妈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心理科主任林涛、硕士李雅文:凡凡这是得了“分离性焦虑”。幼儿园是孩子进入花花世界的“第一步”。可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难免在心中出现感情的起伏。这时,宝宝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会感觉失去了情感的依托,满眼都是不理解、不认识的事物,以致出现“分离性焦虑”。

  宝宝在6—24个月间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其是否会患上该病。宝宝刚出生时,和妈妈“不分你我”,6个月后,才会出现“独立意识”。此时,宝宝对外界充满好奇,会开始人生的第一次“探索”。如果妈妈能给予适当鼓励,那么对宝宝日后独立能力的培养将至关重要。反之,如果妈妈因为宝宝表现出的独立意识而出现情绪波动,则会让宝宝无所适从。这样的宝宝到上幼儿园时就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甚至影响其成年后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孩子到3岁后才会出现“分离焦虑”的典型症状,他们要么觉得和妈妈呆在一起非常别扭;要么一离开妈妈就会哭闹,而且还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如头疼、肚子疼、发烧……不愿意上学,或一上学就会犯病。

  此时,妈妈适时的“反省”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这方面的烦恼:一方面,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劝服孩子上学的同时,多给他们打打电话或下班后问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对表现良好的要及时奖励,让他们感觉到“妈妈对我们很关心”。如果孩子症状越来越重,光凭日常生活的一些小技巧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妈妈应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医生的帮助,孩子也可以通过游戏治疗缓解焦虑。

  没事瞎操心警惕广泛性焦虑

  11月20日是晓东的生日,原本说好了和朋友玩个通宵,可他却食言了。近来,因为经济不景气,晓东总是觉得“体力越来越不行,不知哪天会被炒鱿鱼”。这在周围人看来却有点不可思议:他的事业蒸蒸日上,而且颇受领导倚重。可晓东却依然惶惶不可终日,最近甚至还会经常头晕、恶心。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科主任医师陆峥:焦虑和担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过度了就是一种病态,它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继而引起身体不适。很显然,晓东就已经处在一种过度的焦虑中,他出现了持续不切实际的担忧,没事老是瞎琢磨,患上了“广泛性焦虑症”。

  据国外研究报告,5%的人会在一生的某个时刻患上“广泛性焦虑症”。这种疾病以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为“主力军”,但有时也会见于儿童期。突然遭遇的生活变故常易诱发该病,病人在患病前数月或数年,生活中常会遇到不平常的事情:比如亲人死亡、患病、失业或离婚;积极的生活事件也会有影响,如结婚、怀孕分娩、从事一项新任务或工作。面对这些挑战时,如果当事人担心不能应付面临的问题、害怕失败,就很容易陷入“广泛性焦虑”。

  一旦得了这病,患者除了经常会对现实生活中两桩以上的生活事件,如健康、金钱、事业前途等过分烦恼外,还有显著的躯体症状,如头晕、心慌、胸闷等。而且,即使是一个原本很能坐得住的人,现在也会变得没事不停地来回走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紧张不安,对外界刺激特别容易大惊小怪,经常失眠或过度警觉。

  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方法很多,不过需要因人而异。自我放松和体育锻炼都可以减轻这种焦虑,也可采用认知治疗或药物治疗,不过必须坚持数月,有些病人则要花上1年时间,甚至更久。

  老怕失败可能预期性焦虑

  刚上高三的李骅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但最近他的成绩却一路下滑。李晔说,每次测试前两天,他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觉得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复习到,离理想中的大学越来越远。直到深夜,还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成绩越来越差,失眠、紧张、不安都接踵而来。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科主任季建林:李骅这样的表现是典型的预期性焦虑,在生活中很常见。通常,这类患者会非常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出现最坏的结局,他们会时刻等待不幸的到来,从而表现出很消极的心态。患有这类焦虑症的人,总是有很强的挫折感,会认定某些尚未发生的事存在威胁,对其产生紧张不安、担忧害怕的情绪。同时,他们还会对引起焦虑的事难以适应,而且愈演愈烈,对事情的细枝末节也极为敏感,甚至因此终日烦躁而难以自拔。期待性焦虑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0%,中年女性、学生、工作压力大的人都是高发人群。

  出现预期性焦虑不必过度担心,这只是一种心理障碍,并不属于精神疾病,经过适当的调整和治疗完全可以治愈。首先,要减少自我关注,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用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例如运动、音乐等;其次,要增强自信心,在困难面前,不要担忧前景黯淡,要用成功的经历激励自己;再次,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只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要过分注重结果;最后,要避免自尊心过强,自尊心太强容易患得患失,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忧不已。


(责任编辑:吴佳子)

陆峥主任医师精神医学科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