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受灾学生外迁后回原地 更易心理失衡

举报/反馈
2008-11-23 09:34:00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半年,为总结交流国内外震灾心理救援的实践经验,帮助灾区心理重建,昨日,由成都医学院主办的“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理重建行动国际论坛”在蓉召开,来自日本、德国、瑞士以及我国重点高校的顶级心理专家等2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就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和问题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这是我省高校在震后首次举办的灾后心理救助国际级学术会议。

  国外专家:在重灾区建综合心理诊所

  论坛上,来自日本临床心理学会的地震心理救援首席专家富永良喜教授,介绍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心理援助的救援经验。

  “阪神地震后离开原地的人,9年后的心理问题高于留在原地的人。”富永良喜说:将受灾学生转移到上海、北京等地方,在地震当时是比较好的,但对解决心理问题未必是好的方法。他认为,这些人因地震外迁又回到原地后,心理问题更严重,因为与异地良好生活的对照,会造成巨大心理失衡。

  富永良喜还特别提到了教师:“阪神地震11年后,仍有20%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作为个人和教育青少年的双重身份,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富永良喜教授指出,阪神地震后,日本在灾区的15个地方,设立了大规模的综合心理诊所。他建议四川应该在绵竹、青川、都江堰、汶川等地,设立专门的综合心理诊所。

  克服恐慌专家介绍中医心理学方法

  “灾难来临时,每个人都会恐慌,这是人的本能。恐慌会让人作出应急反应,这样有利于逃生。但如果长期处于恐慌状态,就会造成身心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教授就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如何引导人们克服地震恐慌提出了好方法。

  “人之所以恐慌,是因为大脑中的杏仁核接受了危险、担心和不安全信息刺激后,会不断放大这种危害。因此,第一个方法就是要管理自己接受的信息,过滤掉不好的信息,悲伤、痛苦等负面信息不进入大脑,不让杏仁核发挥过大的作用。”尹文刚还提出了第二个可操作的方法:将紧张内容都罗列出来,然后按紧张程度排出等级。从最低等级开始,每天做练习,一边想象紧张的事,一边深呼吸放松,同时心里对自己说“我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每天做20分钟就行。

  5类人群目前最需要心理救助

  成都医学院的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建国教授说,已有媒体报道,出现了受灾者自杀的情况。“但这只是极端的情况,经历过灾难的人一般都会产生身心问题。比如不断回放灾难,让心理始终处于压抑状态;身体机能下降,失眠、体弱等,最终引起心身疾病,专业上,通常把这类症状称为创伤后应急综合症(PTSD)。”

  一直在灾区进行一线心理救援工作的吕建国认为,造成综合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灾后公众关注度下降,造成受灾者心理的巨大失落;受制于客观条件,如余震、暴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重建进程不能短时间完成,造成受灾者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生活没有规律,破坏了正常的身体节律,让受灾者体会不到安全感;高强度的工作,导致疲劳,甚至猝死……他认为,目前最需要救助的对象,包括军人、干部、教师、学生、农民等。

(责任编辑:曾玮)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