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科研发现

机械取栓时,谨防血压下降太多!

举报/反馈
2019-06-13 00:00:03医学界

  

  驻大脑前线特工

  我发现:机械取栓过程中出现的血压下降或许预示着卒中不良预后

  在颅内大血管堵塞后,常用的恢复再灌注的方法包括药物溶栓或机械取栓。再灌注治疗时血压管理是个充满挑战的问题,血压降得太低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

  在机械取栓时,血压降低是否会影响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近日,发表在Strok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便探究了该问题。

  该研究共纳入来自2个卒中中心的、390名因颅内大血管堵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71岁,平均NIHSS评分17分)。这些患者均进行了机械取栓。在这些患者中,72%的患者实现了成功再灌注。87%的患者在进行机械取栓过程中出现了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平均降低31±20 mm Hg)。

  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与机械取栓过程中的最低MAP之差值,与梗死体积增长(p=0.036)和最终梗死体积(p=0.035)呈正相关。

  另外,通过比较mRS评分(较好功能预后定义为评分0-2分),上述MAP之差越大,功能预后越差。其中,功能预后较差组和较好组的MAP差分别为30±24 mmHg和20±21 mmHg(P=0.002)。

  多变量分析发现,上述平均动脉压之差与出院时(差值每增加10 mmHg,调整后比值比OR, 1.17; 95%CI, 1.04–1.32; P=0.009)和90天时(差值每增加10 mmHg的OR, 1.22; 95%CI, 1.07–1.38; P=0.003)的功能预后差独立相关。另外,持续的低血压也与出院时(P=0.002)和第90天时(P=0.001)的功能预后差相关。

  因此,对于因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过程中血压下降过多可能预示着更大的梗死体积和更差的功能预后。这项研究提示了在机械取栓过程中血压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卒中后的血压管理或许有助于改善不良情况。

  驻大脑前线特工

  我发现:检测早期AD,追踪AD进展,PET影像可帮忙搞定!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可导致痴呆的进行性认知紊乱性疾病。病理研究发现,患有该病的患者大脑中会逐渐聚集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分别形成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神经纤维缠结。而这些病理表现在患者未出现症状的临床前期就已经出现。

  目前主流的假说是,β淀粉样蛋白先于tau蛋白出现,并促进新生皮质tau蛋白的病理变化,两者共同导致认知下降。

  既往已有研究通过PET成像技术研究过活人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或者tau蛋白的聚集,但是尚无研究通过该影像技术探究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出现的先后顺序,来验证上述假说。

  近日,发表在JAMA Neurology上的一项研究便使用不同时间点的PET成像资料探索了认知下降与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聚集的关系。

  该研究共纳入了60名正常老年人,其中女性35名(58%),男性25名(42%),平均年龄73岁(年龄范围65-85岁)。除了基线数据,研究人员通过PET影像技术每年检测了这些老年人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情况,并且评估了这些老年人每年的认知情况,共随访7年(2010-2017)。

  结果发现,17名参与者(28%)在入组时便有较高的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情况。先出现的β淀粉样蛋白与随后出现的tau蛋白相关,tau蛋白的改变与认知改变相关。另外,研究发现,颞下回新生皮质的tau蛋白聚集的速度与认知下降的速度有关。

  相比没有发展成轻度认知障碍的人(11名),tau蛋白的改变在那些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的人中(6名)更明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β淀粉样蛋白与随后发生的认知下降之间的关系,是由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序贯性的变化介导的。

  因此,该研究验证了上文提及的主流假说。它对于临床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在于,通过PET成像技术检测β淀粉样蛋白可有助于检测早期阿尔茨海默症,重复使用PET影像检测tau蛋白可追踪阿尔茨海默症的病情进展情况。

  驻大脑前线特工

  我发现:房颤心衰均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

  心脏疾病有时候会累及脑血管,导致卒中的发生和影响卒中的预后。例如,既往研究发现,房颤和心衰均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与卒中后增加的残疾死亡及复发风险相关。

  但是由于房颤和心衰常同时存在。而既往研究在探索房颤对卒中预后的影响时,常忽略了心衰这个影响因素;研究心衰对卒中预后的影响时,也很少把房颤考虑进去。这样,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另外,尚无研究探索心衰和房颤对卒中预后的共同影响。

  那么房颤和心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如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长、卒中后残疾情况、长期死亡率和卒中复发情况)的影响如何?

  近日,发表在Strok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便针对该问题做了解答。

  该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约一万人(平均年龄77.9岁,男女各约占半)。分组为无房颤无心衰组(对照组),有房颤无心衰组,有心衰无房颤组,有心衰有房颤组。

  结果发现,有房颤无心衰(OR1.24, 95%CI:1.07-1.43)、有心衰无房颤(OR1.40, 95%CI:1.10-1.79),既有房颤又有心衰(OR2.23, 95%CI:1.83-2.72)的病人在住院期间死亡的风险更高。另外,上述三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更长的风险更高。但是,只有有房颤无心衰组卒中后残疾的几率增加(OR1.36, 95%CI:1.12-1.64)。

  经过中位数为5.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只有房颤(风险比HR1.45, 95%CI:1.33-1.59),只有心衰(HR2.07, 95%CI:1.83-2.36)、和既有房颤又有心衰(HR2.20, 95%CI:1.96-2.46)均增加卒中后的的长期死亡率。三者也均与卒中复发风险增加相关。[只有房颤(风险比HR1.50, 95%CI:1.26-1.78)、只有心衰(HR1.33, 95%CI:1.01-1.75)、既有房颤又有心衰(HR1.62, 95%CI:1.28-2.07)]

  另外,只有4.9%的有心衰无房颤的患者在出院时服用抗凝药。

  因此,房颤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独立于心衰存在,不受心衰影响。而没有房颤的心衰患者也有较高卒中复发的风险。房颤和心衰可协同增加卒中不良预后风险。在有心衰而无房颤的患者中,是否使用抗凝药预防卒中的复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Nils H. P, Santiago O-G, Anson W, et al. Decreases in Blood Pressure During Thrombectomy Are Associated With Larger Infarct Volumes and Worse Functional Outcome. Stroke. 2019;50:00-00. https://doi.org/10.    1161STROKEAHA.118.024286

  [2]Bernard J.H,Rebecca A.B, Heidi I. L.J, et al. Association of Amyloid and Tau With Cognition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A Longitudinal Study. JAMA Neurol.Published online June 3, 2019.

  [3]Nils H. P, Santiago O-G, Anson W, et al. Decreases in Blood Pressure During Thrombectomy Are Associated With Larger Infarct Volumes and Worse Functional Outcome. Stroke.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18.024286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