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界动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药界动态

金融危机来了,出口药企怎么办?

举报/反馈
2008-11-17 18:56:00
  第一,保持传统产品出口优势的信心不动摇。
  
  信心的坚定从何而来?首先,我国在许多大宗商品上的国际优势地位已经确立。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我国医药企业在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比较优势,性价比高成为中国医药产品的统一特质。以原料药为例,我国的原料药产量已占到全球原料药产品的1/4,居全球第一,维C、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等的产量一直雄居全球首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医药产品原料供应地的既定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其次,医药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对其他产品较弱。再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欧美国家削减医疗费用支出的决心更加坚决,质量上乘但价格较低的仿制药使用量将会大幅上升,而我国作为世界仿制药原料主要供应方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制剂产能,有条件成为欧美国家新一轮医改政策调整的受益者。另外,我国医药产业出口依存度约为24%,按国际通行的30%安全标准仍处于受冲击较小的范围,医药产品大部分用于内需,而即将启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延续行业景气预期。
  
  第二,加快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截至2007年底,我国医药贸易伙伴有21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医药贸易伙伴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这三个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医药外贸总额的92%,其中对美贸易比重占整个医药外贸比重的18%,对整个欧洲的贸易比重则占35%。在主要目标市场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应调整出口方向,开辟新的渠道,扩大对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的出口。以巴西、阿根廷为主的南美市场为例,2007年南美医药市场容量增长率达到11.6%,是全球医药市场增速的2倍,市场规模接近400亿美元,潜力巨大。在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目标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营销策略,适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如对非洲地区的出口可侧重抗艾、抗虐和抗生素等产品,以及质优价廉的中型医院诊断设备等。
  
  第三,“走出去”壮大企业实力。
  
  截至2007年底,我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但医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在全行业中处于很低的水平,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较大。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股市持续走低,不少上市医药公司股价已回落到最低值甚至被摘牌。如在最近美国股市被摘牌的企业当中有相当数量的生物医药企业。许多生产和经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亟需注入大量资金,而这为我国医药企业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并购或绿地投资提供了难得商机。
  
  第四,抓住外资对华技术外溢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医药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将成为跨国企业创造新财富的重要目的地,世界制药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从年初以来,跨国企业明显加快了在华扩张的步伐。如辉瑞已大幅增加在华的销售团队力量,将把业务从当前的110个城市扩张到650个城市以上;阿斯利康、葛兰素等国际医药巨头纷纷启动了对中国的长期市场发展战略;礼来、赛诺菲-安万特为降低研发成本,也效仿其他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从近年来外资对华医药研发转移的情况来看,呈现出较过去鲜明的特点,即从单纯的研发外包发展到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的合作,项目合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向。这一转变为我国企业充分利用跨国企业的技术外溢,加快自主研发,更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而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
  
  第五,大力开展企业风险控制。
  
  医药制造业亟需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机制上寻找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在加快,但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尚没有实质性的迈步。一般而言,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企业内部、行业竞争环境和全球市场三方面的风险。就医药企业而言,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生产风险、责任风险、研发风险、信誉风险、行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行业竞争环境风险包括质量风险、市场投入风险、产品市场风险等;全球市场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加之可行的系列举措,可以转危为安,变危为机。哲学先知老子所说的“知常曰明”即是这个道理。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