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国家卫健委: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4月29日,39健康网从国家卫健委例行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张勇表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严峻,近视防控任务艰巨。

  张勇介绍,2018年下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了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工作。调查共覆盖全国1033所幼儿园和3810所中小学校,总筛查人数111.74万,包括幼儿园儿童(6岁)6.92万,各年级段中小学生104.82万。调查结果除了显示出近视发病形势严峻外,低年龄段近视问题和高度近视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容忽视。

国家卫健委: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据了解,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小学阶段从一年级的15.7%增长到六年级的59.0%,初中阶段从初一年级的64.9%增长到初三年级的77.0%。而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高度近视则在近视总数中占比达到21.9%。

  此次监测还发现,我国学生近视相关危害因素广泛存在。比如,67%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2小时,29%的学生不足1小时,7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课后作业时间和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用眼行为普遍存在。

  针对上述严峻的近视防控形势,张勇表示自去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从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规范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相关监督检查和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四个方面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张勇还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进一步贯彻好两部门视频会议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是落实综合防控工作责任制。配合教育部与地方签订责任书,压实责任,狠抓落实;二是进一步加强近视监测与评价工作。继续实施好2019年学生近视和健康影响因素专项监测;三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近视干预工作。以高发地区和低年龄段学生为重点,以增加日间户外活动、科学使用电子产品、合理安排学业任务等为主要措施,指导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近视综合干预;四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近视医疗服务。强化近视筛查和早期发现,提高近视矫正医疗服务水平;五是举一反三,以近视防控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卫生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指导督促地方落实好保障政策和措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设立学校卫生科所的地区,2019年底前要把省级专业机构建立起来。配合教育部门,研究配齐配强校医的政策措施,共同推动校医室建设,增强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能力。

  同时,他表示,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希望媒体多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张勇说。

国家卫健委: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63
2019-04-30 18:47:43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阴道有褐色血,说明胚胎已经流产了吗
阴道有褐色血并不一定说明胚胎已经流产,这一症状也可能由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等原因导致,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胚胎的状况。在怀孕早期,当母体的内分泌环境不稳定,比如孕激素水平不足时,子宫内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胚胎着床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子宫可能会出现轻微收缩,导致部分子宫内膜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血液在阴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后被氧化,就会呈现出褐色。此时,胚胎可能仍然存活,通过及时的保胎治疗,胚胎有可能继续正常发育。异位妊娠也会导致阴道褐色出血。当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发育,如输卵管妊娠,随着胚胎的生长,输卵管的空间无法满足其需求,会引起输卵管破裂或流产,导致出血。血液积聚在输卵管内,再缓慢流入阴道,就表现为褐色血。在这种情况下,胚胎本身无法正常发育,而且异位妊娠若不及时处理,会引发严重的腹腔内出血,危及孕妇生命。但这也不能简单等同于正常宫内胚胎的流产,其属于一种异常的妊娠状态。若发现阴道有褐色血,孕妇应立即停止活动,尽量卧床休息,避免紧张焦虑,因为情绪过度波动可能加重症状。同时,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测定、孕酮检测以及超声检查等。通过血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动态变化,可初步判断胚胎的发育情况;孕酮水平能反映黄体功能是否正常;超声检查则能明确胚胎是在宫内还是宫外,以及胚胎是否存活。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手指放入阴道有危害吗
手指放入阴道存在多方面的危害。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物理性损伤,还可能引发感染、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甚至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手指甲可能较为尖锐,容易在阴道内造成划伤或撕裂。这种损伤不仅会引起疼痛和出血,还可能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入侵的门户,增加感染的风险。此外,手指的粗暴插入还可能导致阴道壁或宫颈的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生育功能。手指作为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可能携带多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当手指进入阴道时,这些微生物可能被带入阴道内,从而引发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这些炎症不仅会导致阴道瘙痒、疼痛、分泌物增多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对女性的生殖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如不孕、宫外孕等。此外,手指放入阴道还可能破坏阴道的微生态平衡。阴道内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维持阴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手指的介入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这种微生态失衡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生殖系统疾病。因此,建议避免将手指放入阴道。如果已经出现阴道瘙痒、疼痛、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清洁产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卫生用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此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也是维护生殖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妇科问题。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腺肌症子宫增大不治疗会怎么样
腺肌症子宫增大不治疗可能会导致症状加剧、贫血、不孕不育以及恶变风险增加等。腺肌症全称为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的病变,导致子宫体积增大,并伴随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1、症状加剧:子宫腺肌症子宫增大若不治疗,痛经症状可能会逐渐加剧。初期可能仅为轻微的经期不适,但随着病情发展,痛经可能变得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也会加剧,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2、贫血:该疾病会导致月经量增多,长期失血容易引发贫血。贫血不仅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还可能影响身体的多个系统功能,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时,贫血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甚至需要输血治疗。3、不孕不育:此外还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干扰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从而增加不孕不育的风险。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即使成功怀孕,也可能面临更高的流产、早产等风险。4、恶变风险增加:虽然该疾病本身恶变的几率相对较低,但长期不治疗、病情持续加重可能增加恶变的风险。一旦发展为恶性肿瘤,则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建议患者一旦发现病情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如炔诺酮、甲地孕酮等,其可以通过抑制卵巢功能、减少月经量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需遵医嘱用药,且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疾病。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产后可以做阴道恢复手术吗
女性产后是可以做阴道恢复手术的。建议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产后3-6个月以后,待身体基本恢复,恶露完全排净后再进行手术。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顺产,阴道会经历极度的扩张和拉伸,这可能导致阴道肌肉和筋膜等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产后可能会出现阴道松弛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性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些其他问题。例如,阴道松弛可能使阴道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增加阴道炎、尿道炎等妇科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盆底肌肉的进一步松弛,还可能出现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等更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通过阴道恢复手术,可以修复受损的阴道肌肉和筋膜,增强阴道的弹性和紧致度,从而有效预防和改善这些问题,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水平。目前常见的阴道恢复手术包括阴道紧缩术等,这些手术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医生会根据女性的具体情况,如阴道松弛程度、是否有其他合并症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在手术前,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检查、妇科检查等,以确保女性的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对于大多数产后女性来说,只要在产后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恢复,身体基本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和手术禁忌证,都可以考虑进行阴道恢复手术。其次,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在手术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等。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康复,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