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名手机奴吗?一张图测出来!没几人能幸免

2019-02-11 19:19:14 39深呼吸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再来一轮。」

陈涵揉了揉眼睛,搓了搓脸颊,站起身直起腰板,打了一个哈欠,来回踱了几个小碎步,就立刻坐下。接着,双手规规矩矩地捧着手机,两只手的大拇指已经做好弯曲状,在寻思了几秒后,立刻按下手机屏幕上的「start」键,两只手下意识地开始不停摆动起来,像极了在进行工业运作的小马达,一边「工作」一边嘴里不停地发声:「一定要干死他!他XX的。」

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好几轮、好几天了。从春节假期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每天如例行公事一般,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摆弄手机,从早到晚,到深夜、凌晨一两点,手机不离手的他,秉持着饭可以不吃,游戏不能不玩的信条度过了整个春节假期。

「不玩手机我干嘛?」

 

有媒体调查显示,过年时,83%的读者在手机上花掉的时间最多,远远超过第二名(床,41%)。|资料图

一周的假期中,面对老家的一切他总是提不上劲。每当有亲戚上门,说不上两句就觉得异常尴尬,在不过一两分钟的寒暄之后,只能以摆弄手机来假装自己繁忙而躲避这些无谓的交流。

对陈涵而言,这个假期多少有些难熬,幸好,有手机。

全世界手机成瘾

难熬,先要从时间上来看。

一年365天,5年1825天,陈涵算过每年最多只有10天在老家,每次回来,身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有时候,看着家中来串门的邻居,貌似面熟但已经无法像孩童时期一样,开开心心地喊上一句:大叔或大婶。

对陈涵而言,故乡,这个词就好比尘封的美酒一般,甘香醇甜,但作为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实在无法欣赏她的美好。

「与亲戚邻居打交道是个很麻烦且无聊的事情,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刷微信、抖音、微博。」陈涵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人虽然待在家中,自己却没有慰藉感,生活依旧只留下一丝冷清。

有这样的场景及感触的人并不在少数,手机日益成为「家庭毒瘤」已是现实。

事实上,早在2015年,在一部中国大陆动画短片《低头人生》里,就演绎了这样一个内容:人人都是低头族,沉浸在手机世界。

 

《低头人生》。|资料图

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眼望去,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无论在商场还是公园,人手一个手机,看书、打游戏、看视频的画面已是屡见不鲜。手机似乎已经长出了与手臂相连的「毛细血管」,让人难以割舍。

 

大年初一,汪峰在《歌手》节目中高歌了一曲《所有人都在玩手机》。|图:芒果TV

手机已经成为所有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实。根据德勤发布的数据,在中国,截至2019年初,将有6亿人使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约有5.5亿人定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购物,约有2亿人将使用自行车共享服务。

此外,据德勤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大规模推出5G,并成为领先的5G市场,到2025年将拥有4.3亿用户。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已经建成的4G网络的数量和密度。我国在2018年初就有近200万个手机基站,我国每10平方英里就有5.3个基站。我国现有的4G网络密度应该会降低5G推出的增量成本。

当然,不仅在中国,全世界也都在被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笼罩。据德勤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人们从没像现在这样如此依赖智能手机。

另外,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在韩国11至12岁的儿童中,72%都有自己的手机,他们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耗费约5.4个小时。

 

2016年,中国移动用户每日在线时长超过25亿小时,折算起来,国人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三小时。|图:高瓴资本

手机在为全世界带来便利的同时,越来越深入所有人的生活,使其变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三岁的婴幼儿、十一二岁的青少年、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人手一个手机,手机无所不在。

另有一项对韩国近1000名学生的研究显示,25%的被调查者有手机成瘾的情况。这份于2016年发表的研究发现,压力是预测一个人手机成瘾概率的重要指标。

为此,有人将手机形容为新时代国人的精神「鸦片」。毕竟,手机与鸦片的作用以及影响力实在类似,它们都在无形中摧残着人的意志力,不断地消磨人的斗志,时刻地在分散人的注意力,使得所有人每时每秒都离不开它,而一旦沉溺其中,就再难离开。

被手机荼毒的一代

当手机成为我们的整个世界,在帮助人们拓宽人际交往的同时,也给所有人带来了诸多的困扰,但可悲的是,人们总是不自知。

近年来,虽然国人的健康素养虽然正在逐年提升,但聚焦的方向依然还是在于疾病发生后的疾病本身上,对于预防疾病和疾病根源的重视和杜绝还不到位。例如,在面对手机的危害上,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其危害的力度微乎其微,直到真正发生了才开始加以重视。

新年刚过,27岁的王晓林就不得不去一趟医院。由于过年期间,每天除了睡觉,手机几乎不离手,一个春节结束,她感觉视力已经愈发模糊,总能感觉有一层薄膜以及各种小颗粒在眼前挥之不去。不仅如此,眼睛总是奇痒难忍,总想忍不住地揉一揉。

「过去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王晓林清楚地记得,过去,每周六日手机也是不离手,但是一天结束,睡前只要洗一把脸,滴几滴眼药水总能解决所有不适,但这次好像不灵了。此次,眼睛里总感觉有异物侵袭一般,这感觉就好比有许多的虫子在里面爬来爬去,不停地啄眼球,只想把眼球啄瞎、捅破。

针对这一现象,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方健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有这一感受的人不在少数,每天,自己的门诊室总会有不少因为手机使用过量而前来就诊的患者。当下,不少人已经患上了由手机使用过量带来的眼科疾病。

 

睡觉前靠刷手机入眠,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图:quanjing.com

「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使用电子产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眼睛干涩、疲劳、眼痒、异物感、畏光、对外界刺激敏感、疼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影响视力。其实这都是干眼症的表现。」方健主任说,干眼症严重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经常使用空调以及电子设备或工作中需要用眼的人群,长期干眼还会导致很多并发症,如角膜损伤、视力下降等,如果干眼长时间不治疗,症状会逐渐加重,治疗起来会越来越困难。

目前,大部分的干眼症患者都会以人工泪液滴眼治疗为主,但是干眼的病因多种多样,同时由于滴眼液也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加之滴眼液只能补充水分不能补充脂质,因此,单纯地点人工泪液不能缓解或治疗干眼。

「治疗干眼要根据不同的干眼类型给予对因或者对症治疗,」方健主任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干眼症,需要用不同的干预方法,特别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引起的干眼症需要热敷、睑板腺按摩等,不但要改善水分的缺乏,同时也要补充脂质的缺乏。

除了眼睛的不适,王晓林称,在这以后自己还打算去医院做一个中医理疗。

长时间看手机不仅眼睛遭殃,王晓林觉得,整个颈椎和腰椎也快痛得散架。一连好几天在家中,王晓林总喜欢半躺着在床、沙发上玩手机,轻松又惬意。但轻松背后的代价也是疼痛难忍,长时间的半躺弄伤了腰椎和颈椎,有时候,两三个小时不活动后,突然起身,她便会觉得颈椎和腰椎像被打了针一般,有着刺骨般的疼痛。

对此,医生告诉王晓林,这是由于长时间的半躺、久坐使得腰椎间盘膨出压迫到神经,引起腰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即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腰椎关节痛症状。

手机,让王晓林的身体饱受摧残。

身心俱疲的手机奴

在手机的摧残下,除了身体,不少人的心情也变得愈发古怪。

手机对于许多人似乎意味着一切。有时候,拿着手机,许多人甚至可以一天都不吃饭、不洗澡、不睡觉。谁上去打扰他们,他们还会把所有人都吼回去。如果不让他们碰手机,或者把手机抢走,他们甚至会忍不住发脾气,出现暴躁、焦虑等情绪。

手机好像被赋予了强大的魔力,掌控着许多人的生活、情绪、感受、甚至是生命。而在面对手机魔力这一问题上,陈涵和王晓林也都给出了同样的观点,他们皆认为:无手机不社交。

「一个人没有带手机,跟裸着没什么分别。」在陈涵看来,面对故乡的人和事自己总会面临尴尬和不安,而这样的不安在手机世界中完全可以避免。

陈涵的手机通讯录中有1300多个好友,20多个社交群,在其中,大家说话都可以肆无忌惮,许多语言无法文字描述时一个表情包就能解决问题。在陈涵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滋有味,才是真正应该有的状态。

「不仅是社交,手机还可以玩游戏、看书,进行一切娱乐活动。」如今的世界已经步入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完全是现代化的,手机更是现代化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

王晓林很是认同。她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离开手机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无法生存。

2018年7月,她的手机在地铁上被偷,也正是那一天,她深切的感受到了手机的重要性。在手机被偷后的一个小时内,王晓林仿佛丧失了一切技能,无法乘车、无法吃饭、无法工作,不仅如此,她还感到无助、焦虑、暴躁,整个人像换了一个人。

此后,换了手机,在某个时刻,哪怕手机毫无动静,王晓林都能感觉听到手机震动的声音。有时候,别人的手机铃声在响,她也总会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口袋。

手机真有这么神奇的魔力?

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央视特邀心理嘉宾图南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目前,全世界许多人都有上述同样的感受,而这更被称为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或no mobile phone phobia),指因无法使用手机而引发的严重焦虑。

 

你是一名手机成瘾者吗?|图:医学美图

正如匈牙利科学院和布达佩斯罗兰大学(Eotvos Lorand University)的一份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三的年轻成年人在短时间离开智能手机时都会出现烦躁或抓耳挠腮等所谓的「换位行为」。

「这一切都是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在作祟。例如,自控能力比较差,社交能力不太好,比较孤僻,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比较难或比较少获得鼓励……这类人很容易在手机中成瘾、焦虑,以此补足生活中成就感方面的缺失。」

正如有人所言:人体内有一个「奖励系统」,这个系统的物质基础叫脑啡肽,又被称为「内吗啡」,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

而手机可以通过消耗脑啡肽,扰乱平衡系统,造成人们不断寻找提高体内脑啡肽的成分,以至成瘾,形成迷恋手机的现象。

「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更容易产生成就感。比如,玩手机游戏达到一个级别,会获得一些奖赏,包括游戏币、道具或身份头衔,而这样的感受在生活、工作中一般无法获取。在精神医学里,我们把这些奖励称为正性刺激,就是类似于一种鼓励。」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人会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一旦离开手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图南强调,当下,在中国这片创造出自拍杆和emoji表情的土地,手机成瘾的人数仍在飞速增长,手机沉迷者的年龄层愈加年轻化。

手机焦虑泛滥下的警报

当手机焦虑成灾,无数人置身其中,深受其害。

身为销售员的海利表示,他每年行程超过两万英里,一直外出的他虽然在车上有车载充电器,但是如果一整天都在外边,他的手机电量经常只剩最后的10%。所以,每天,他都会准备移动电源,如果出门匆忙而忘记给移动电源充电,他就会很焦虑甚至心情烦躁,很难谈成工作。

海利希望,市面上可以赶紧发明一种可以一周只充一次电的手机。

这样的焦虑也并非只发生在普通人身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某论坛上曾经直言:微信的普及使得人们的联系更加方便,很多老师、家长都会通过微信、QQ进行交流,比如学校举办大型活动,老师们会将照片分享给家长。但这也造成一个弊端——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大大加强。

「我自己也有忧虑,比如现在我没有带手机上来,我是有点焦虑的,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好像世界发生了大事自己没有参与,会错失许多良机。」马化腾称,因为使用手机时间过长,自己眼睛的近视度加深了50度。

他希望,下一代的通信平台不要对眼睛有太太多伤害,「如果有脑电波直接传到我的意识里面最好。」

 

沉迷手机甚至还会造成生命危险。|网页截图

是否有良方让人正确脱离手机成瘾?

图南认为,治疗手机成瘾,当下主要是心理治疗、行为纠正,或者辅以药物治疗,比如使用抗焦虑、抗强迫的药物。

心理治疗上:

要了解每位患者心理及生活、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成瘾者的影响,寻找其不良性格和负向情绪的根源。协助手机成瘾者恢复自身的生活规律,恢复其生物钟,转移其对游戏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寻找有益的兴趣生长点,扩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

药物治疗上:

如患者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或出现社交淡漠、少语、反应迟钝等症状时,首选抗焦虑药物。对于无明显情绪障碍的手机成瘾患者,首选抗强迫药物。

其实,据39深呼吸(ID:shenhuxi39)了解,除上述方法外,心理学上还有一种叫做「系统脱敏」的治疗方法: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不使用手机,而是用固定电话。在一段时间内少用手机,或一有机会就把手机转接到固定电话上;尽量保持好的心情,工作不要贪多,要保留一定的热情,多一些与朋友或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接下来,要慢慢延长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摆脱「手机焦虑症」了。

在国外,目前,针对手机焦虑症的蔓延,不少机构也已经开始寻求解决方案。例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波特比奇的Morningside康复中心针对手机焦虑症人群建立起了第一个康复小组。这个小组旨在帮助这些人认识到他们手机成瘾的症状和表现。

 

美国谷歌公司前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在实验中发现,把手机屏幕调成灰色,就能有效降低人们使用手机的欲望。|图:广东新闻

有时候,治疗是一方面,预防才是至关重要。有人就曾经直言:在手机成瘾之前就该做好一切预防措施,认真总结自己为什么要产生沉溺的心态,为何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而这也是帮助你对抗手机焦虑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时常提醒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少花些时间,就可以多一些时间跟家人或朋友共处,如此也有助于缓解断网产生的恐惧和忧虑。

如果不找一个好理由,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戒除手机焦虑。虽然,一时间无法成功。但39深呼吸(ID:shenhuxi39)坚信,这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焦虑的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除专家姓名外均为化名)

丨本文指导专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方健

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央视特邀心理嘉宾 图南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