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数据支持:健康中国指数研究院
每逢中秋节以及王浩的农历忌日、公历忌日和生日前后,王浩的父亲都会发微博。
2018年农历三月初一,王浩农历6周年忌日前一天,他写道:「既然有人忘了这个悲惨的事件,就不要在微博上解释了,很正常,很理解。」
这个「悲惨的事件」是 2012年3月23日的「哈医大伤人事件」,一名患者闯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用水果刀刺向医生,导致一死三伤,死的那个是28岁的内蒙古小伙王浩。
▲ 王浩父亲微博。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说:「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医生办公室的鲜血早已被擦干净,而类似的事情并未停止。
即将过去的201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赫英东等三名妇产科医生,被患者殴打事件还没远去,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部又发生一起恶意伤医事件,该医生头颈胸部严重损伤、肠道破裂、腹部大血管断裂。而同一天,一名65岁的中国女性患者在日本也拿刀刺向医生!
更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的暴力伤医事件,舆论稍稍有了热度,也常常迅速沉寂。这,不正常!这样的中国式医患关系,也不正常!
一名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记忆
伤医、杀医、医闹等事件自古存在,扁鹊见蔡桓公、华佗医曹操都曾为自己招来祸端。改革开放40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得到整体提升的同时,医患冲突事件也时而发生。
李敏在2009年考入北京某医学院,她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本科期间没觉得,2013年读研后,好像报道的冲突事件就特别多。」
距离「哈医大伤医事件」一年半,2013年10月25日浙江温岭又再次发生袭医事件,一死两伤。当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此事也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因医患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医疗秩序。
李敏对这起事件的印象也特别深,她回忆,特别「气愤、心疼、无奈,世界上坏人怎么那么多?」从那以后,他们同学之间聊天也会开始说:「医生简直成了高危职业,是不是要考虑转行。」
2017年夏天李敏毕业后,没有当医生,做这个选择的原因很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其中一个小因素。
2014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医院从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住院区、就诊区、办公区成为医院场所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高发区。
▲ 《报告》显示,98.7%的医务人员表示暴力伤医事件对自己有影响,且高达87.2%的医务人员表示影响程度大。|图:quanjing.com
李敏对糟糕医患关系的感知从2013年开始并非错觉。
那一年,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传播方式逐渐兴起,医患冲突事件相比过去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的恶性事件更是借着传播掀起了全民讨论的热潮。媒体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就有16起。
也就是从那几年开始,卫生监管部门开始重点通报医疗纠纷数据,如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78亿人次,比2013年增加5亿人次,同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5万起,较2013年下降8.7%,医疗服务量在增长,而医疗纠纷在下降。
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医患关系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王浩那样的个案依然时有发生。
2016年典型暴力伤医案42起,致60余医务人员伤亡;2017年前一个半月,全国就已经发生18起医闹事件;据39深呼吸(ID:shenhuxi39)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中旬,共发生大小伤医事件21例!
▲ 今年发生的伤医事件。|图:39深呼吸根据网络公开报道整理
谁该为紧张的医患关系负责?
医患双方有天然的矛盾
医生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还有被打甚至被杀的风险,天理何在?
患者觉得自己排队一小时,看病两分钟,医生还板着脸,我倒是招谁惹谁了?
医患双方都有满肚子委屈,无法发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曾经有记者在哈医大伤医事件的采访笔记写道:每一件具体的事都需要细究它独有的事实和因果,解决之道只能蕴涵其中。
是的,每次医患冲突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涉及伤人或杀人,是赤裸裸的犯罪,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辩驳,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让实施损害者得到惩罚,让被损害者得到慰藉。
但,一系列矛盾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同样值得我们探查。
李敏虽然没做正式的医生,但在读研期间却也完整地在内外妇儿轮转了一圈。她跟39深呼吸(ID:shenhuxi39)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有次一个患者因为身体不舒服来医院做检查,最终的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没什么问题。
这种事情并不稀奇,但有意思的是医患双方对此事完全不同的反应。拿到结果,患者很不高兴,说折腾了那么久,还没查出问题!医生觉得,没查出问题说明你很健康,非得查出毛病才高兴吗?
病魔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这话是没错,但作为战友,如果两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大相径庭呢?虽说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但现实中,「不同」往往催生不和谐。于是,医患双方就有了矛盾的大背景:
医生一上午为100多人看病,忙得连上厕所时间都没有,同样,解释也可能不会详细,但在患者这里,都是因为医生太不负责,看个病不到两分钟就把人打发了;
在患者和家属这里,哪怕是个普通感冒也很紧张,但医生这里每天同样的患者看上百个,严重的也很多,感冒不用大惊小怪;
医生知道医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但患者觉得我花了钱,你还没给我看好病,庸医一个没跑了;
患者以前通过网络查资料,医生觉得你是信不过我,而前不久湖南某县医院里,一名患者希望医生解释病情,医生却建议「回去百度一下就懂了」……
医患之间的这种鸿沟,可以理解为两个独立个体天然存在的不同,就好像你和身边的朋友对同一种食物的评价不尽相同,更源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医疗健康知识不对称,医学教育的「唯技术论」也难辞其咎。
如果再深究,更深层的问题根源还是我们的医疗体制。
10年医改背后的医患关系
2003年,SARS疫情席卷我国。
疫情让人们反思我国疾控体系的漏洞,也提醒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不足,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学者提出,降低政府投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医疗改革,把曾经依靠国家财政补助的公立医疗机构转变为企业一样的逐利者。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发布拉开了新医改的大幕。《意见》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重点。2003年的学术界的想法开始在真实世界探索。
改革前,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医生是白衣天使,做这行代表着稳定,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荣耀。但改革开始后,医院也要为自己的饭碗考虑,药房托管、科室外包、市场化宣传以争取更多患者,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落入为柴米油盐操心的凡间俗人。
当第一个医生开始收红包或多开药、过度检查,无论下一个医生是不是这么做过,在很多患者那里,医生这个职业就已经落下了恶名。
市场化的医院也让患者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医生像餐厅服务员一样是服务行业的人,我花钱来治病,我是上帝,你要有好的服务态度,你一定要治好我的病。当第一个患者举起凶器砍向医生,医生心里也留下了一根刺。
▲ @共青团中央 表示对暴力伤医「零容忍」。|微博截图
推心置腹的彼此信任本该是就医的核心,如今却成了奢侈品。
改革暴露新问题,于是医改进一步深化,如推行药品零加成,提高医事服务费,推行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以破除以药养医;推行预约挂号制度,引导患者有序就医;要求医生签拒绝红包协议;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民健康素养……
在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搞医改,解决了一个麻烦,另一个麻烦又到来。从最初的卫生部到如今的卫生健康委员会,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医改依然在探索中前行。
2016年5月5日17时,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被人尾随进入家中后,持刀砍成重伤。几天后,王浩的父亲转发相关微博,说「惊闻噩耗悲痛万分,陈仲伟医师一路走好,相信国家的医改一定会好的。」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在2018年两会期间说,医患关系不是供需关系,而是信任与救护的关系。
过去的岁月,一次次流血事件中,信任与救护的关系早已有伤痕。它会好吗?还是更烂?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改善医患关系,你我有责
王浩去世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了安检,其后卫生监管部门也曾建议各医院加强安保建设。这些举措当然能保护医护人员,但能做的绝对不仅如此。
▲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2004年出台《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防止工作场所暴力指南》,对如何保障职业环境安全,如何避免暴力伤医的发生等问题列明了具体操作。|图:quanjing.com
曾经「围观改变中国」,如今我们更加信奉「从我做起」。
39健康网自2010年制作的《仁心》栏目曾采访报道了70名全国知名医生,在很多采访中,我们都问过医生同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医患关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朱学骏教授说:同情心、同理心和关爱之心,这是好医生和坏医生的区别。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李天旺说:「人性、人情上的关怀,跟治疗疾病同等重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衍民说:医生不是万能的,不能什么都打保票,不能轻易许诺,实事求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并尽最大的努力。
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说:主要还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对他。这一问,心就平静了,也能体谅了……
医学从来不是冰冷的,真正的大医生也不仅仅看其医术,更考验仁心,正如西方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或许当我们在课堂上教未来的医生人文关怀,当准医生在实习轮转期间看到仁心仁术的大医风范做标杆,当医生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提醒自己多一些帮助和安慰之心,患者会感受到其中的用心。
患者哪里又是无辜的呢?观念上要改的地方也有很多。
比如医学从来不是万能的。医学或许将你的健康从零提升到及格,但往往从及格到90分优秀还要患者自身的努力,以及那么一点点运气;
比如医生也从来不是大罗神仙,也是有亲人和朋友的普通人,当患者像医生一样学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许言语上的攻击和伤人的刀子都会离得更远。
当然,仅凭这份医患之间的同理心还不够,当医患双方真的有不可调和的问题,医院和整个医疗体制如果有宣泄情绪、解决问题的渠道,就显得更加重要。
▲ 「医闹」列入联合惩戒「黑名单」。|微博截图
2014年由美国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电影《布鲁克林最愤怒的人》,其故事就发生在一个代班女医生和一名老年患者之间。
女医生因为感情不顺,拿不到正式的行医执照,以及乱糟糟的病人而心烦,愤怒之下,告诉这位老年患者还有90分钟的寿命。老年患者的生活也一团糟,和妻子、兄弟、儿子的关系不好,得知生命还有90分钟后,怒而咒骂这个世界。
电影的最后,外面下着雨,两个愤怒的人坐在出租车里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患者:「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没有多久了,你会怎么做?」
医生:「我会尝试寻找幸福的事。」
患者:「那你何不试试?」
医生:「也许我会的。」
你看,放下屠刀后,医患本是可以互相治愈的人呢!
2018年以及过去,你眼中的医患关系也许不够美好。2019年,希望这份关乎生命的关系,会因你因我而迈进一步。
内容出品:39健康网
数据支持:健康中国指数研究院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