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界动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药界动态

研发资源整合促进药企创新

举报/反馈
2008-09-08 10:56:00

  “随着中国医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行业创新环境的逐步形成,以往那种小兵团、分散型的研发活动将发生变化,人力和研发资源将重新分配,整个行业的研发资源将日趋集中。”在9月3~5日于烟台举办的全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暨新特药博览会、第43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上,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正海如是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

  在业内与张正海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不少人士。采访中他们均认为,目前整个医药行业的创新环境已经形成,但中国大部分研发队伍的规模还是偏小,而真正要研发一只新药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人员和资源的整合已迫在眉睫。

  而这一切将随着科技部、卫生部等11部委共同启动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得到改变,这项旨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技术体系的计划,对行业研发资源整合和推动产业向创新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设多学科技术平台

  记者了解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共设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孵化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5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专题。各研发单位或药企可在所属专题下按课题申报。此专项实施年限截至2020年,国家在“十一五”计划阶段将重点支持新药研制和构建高水平的技术平台。

  “专项”计划书上称,专项牵头组织单位于2008年启动 “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包括全部启动“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项目,部分启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专题、“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和 “企业新药孵化基地建设”3个项目,以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满足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医疗制度建设以及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在药物开发技术平台的建设上,科技部拟在药品研发领域建立8~10个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为我国新药研发的持续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预见,研发平台的建设将对目前中国‘小而全’的研发力量起到整合与聚集作用,从而服务并推动整个产业的研发。”一位南京制药企业负责研发的副总裁认为,研发新药是一种多学科的系统整合,需要更多的资源,所以,相互协作尤其重要。

  重点支持新药孵化基地

  目前,自主创新的主体已经发生改变,更多的企业将参与到中国的新药研发中。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时一些在产业化前期阶段的新药由于在融资渠道上受阻而半途而废,或者拱手让人,这种情形多发于由“海归”专家成立的中小型研发公司身上。

  “那么,在这方面,将首先由国家来投入,这一部分虽然是小钱,但前期投入很关键。”上述药企研发人士告诉记者,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投入,建立融资渠道,包括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完善资本进入退出机制、放开资本市场等。

  而根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将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中小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创新活力;同时,通过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在条件具备的企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促进大企业提升药物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在这方面,将设“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技术体系建设”、“新药中试技术体系建设”、“新药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3个专项。中央财政资金全部直接用于科研。科技部希望一批专业基础好、条件优良的企业通过承担课题的方式进入2008年度计划,要求按课题进行申请,课题支持年限为2008~2010年,每个课题提供数千万元的经费。

  人力资源整合开始

  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鲜有民营企业参与新药研发,基本上都由国有的研究院所和高校承担。最近十几年,民营经济崛起后虽然有了一定的实力,但在生存和短期盈利的压力下,他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源。“就算企业有了钱,他们也无力进行研发,为什么呢?中国药企的研发人力资源还是比较缺乏的。”张正海指出,目前中国医药产业还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但这却是中国新药研发非常关键的一环。

  对此,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俊才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目前中国有很多的“海归”派研发人员回国创业,加上本土培养的人才,中国医药行业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才,但是整个行业缺乏一个好的人才引进和消化机制,系统性的有机整合不够,“从刚启动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整个行业的研发资源开始整合,政府将会搭建更多的像上海医药临床服务中心这样的第三方服务与评价机构,而我们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其实既可以为企业进行临床试验服务,也可以为医院GCP中心做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许俊才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张叶)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