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断肠人”8个月滴水未进 换肠存活一年破纪录

  昨天,是她全小肠移植手术后成功存活一周年的日子。她也因此成为我国全小肠移植后“拥有良好功能移植肠”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断肠”人没了腹中孩子

  “那时,我是个快乐的孕妇,可没想到,两个柿饼改变了我的命运。”李学苹告诉记者,她是河北唐山人,2006年10月28日,已经怀孕7个月的她,吃了家里两个柿饼。可没过多久,肚子就开始痛起来,还拼命地吐。

  随即,她被送入唐山医院。在手术台上,医生告诉李家人,李学苹肚里的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做了引产手术后,医生还意外地发现,小李的小肠早已坏死。

  专家为她做了小肠切除手术。从此,小李就成了无肠女。没有了孩子,也没了小肠,小李顿时感觉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因为没有小肠,整整8个月她滴水未进,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

  术后流泪吃下第一口饭

  2007年2月,在家人的陪同下,李学苹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同年8月6日晚,普外研究所的手术室里灯火通明,普外研究所所长黎介寿院士亲自参加指导小肠移植手术。

  这次手术总结了前10次手术的经验,借鉴了全球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小肠移植中心手术外科技术和术后抗排斥、抗感染综合处理技术,持续了8个多小时,很成功。术后第4天,病人就可以从移植小肠中吸取营养了,术后第13天,病人就能开始吃饭,第21天,就可以彻底摆脱静脉营养。

  昨天是小李手术一周年的日子,在她的“生日会”上,普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李宁看着小李吃着生日蛋糕,高兴地说:“你看她,现在什么都能吃,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个8个月滴水未进,奄奄一息的病人。”

  李学苹激动地告诉记者,她清楚地记得术后能吃第一口饭的时候,眼泪都激动得流下来了。

  ■专家

  小肠移植难于上青天

  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李宁介绍说,小肠的功能是所有器官当中最复杂的。因此在所有器官移植中,小肠移植最困难,患者长期存活率低。由于小肠富含淋巴组织,肠腔内存在大量微生物,移植后造成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率高达90.5%。为控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必须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易导致病人全身感染及淋巴细胞增生。

  今后可进入临床常规治疗

  从1985年开始研究小肠移植,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院士就开始主持“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课题研究。在昨天小李的“生日会”上,黎介寿院士激动地宣布,今后小肠移植手术与肾脏和肝脏移植手术一样,可以在临床上大规模运用,今后小肠移植患者也能和正常人一样饮食。

  李宁教授告诉记者,李学萍“拥有良好功能移植肠存活一年”的意义在于,移植后的肠子具备了正常的“消化、免疫”等良好功能,这与以往国内小肠移植后仍需使用多种激素和肠外营养维持“存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拥有良好功能移植肠存活一周年,标志着我国小肠移植水平达到亚洲领先水平,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据悉,目前小肠移植费用在40万元左右。虽然一次性费用比较高,但可让病人少走很多弯路。

(责任编辑:吴佳子)

2008-08-07 11:31:00浏览2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