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界动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药界动态

出口结构有所好转 国药品牌培育迫在眉睫

举报/反馈
2008-06-23 14:57:00

  进出口形势 悄然变化

  海关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4月,西药类仍是医药进出口的主体,比重高达64%。其中,西药原料占比为52%,西药制剂占比为10.7%。西药制剂进出口增幅约为50%,接近10亿美元。

  据周小明介绍,从去年开始,我国西药制剂出口的增幅就非常明显,今年这一趋势继续保持。西药制剂出口持续增加(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有一定比重),一方面是医药行业规范发展几年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我国成为原料药出口大国后,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企业有进一步发展的诉求。同时,国际市场的研发转移和生产转移,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去年,华海药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制剂生产线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就是最突出的代表。预计未来,这样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从医保商会提供的资料来看,今年前4个月,医药行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增幅明显。医院诊断和治疗产品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17.24个百分点。由于国家在疫苗等领域投入的增加,生物医药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进口增幅仍明显大于出口增幅。另一方面,由于今年重大灾害之后相关产品内需大增、对部分进口生化产品试行零关税等,也将促使进口量进一步加大。

  虽然出口结构有所好转,但是众多企业对今年的出口形势仍然感到压力很大。原因在于从去年开始,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运力、能源价格快速上涨,海关加大了抽检力度,欧盟、日本、韩国等市场提高了准入门槛……上述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企业开始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和经营方式。

  从区域市场来看,新兴市场非洲的表现非常活跃。1~4月,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到非洲的总额已超过欧洲和北美,成为继亚洲之后的第二大输出市场,而且,出口到非洲市场的西药制剂占了我国制剂出口相当的比重。我国西药制剂对非洲的第一大出口国是尼日利亚,其以1833万美元的出口额和超过3%的市场比重,成为我国第四大西药制剂贸易伙伴。

  在此次会议上,企业互相交流了对非洲市场的认识。北方国际集团天津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岳泽华说,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开拓非洲市场,通过政府采购等渠道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在非洲市场的出口业务是公司主要的经营方向。

  华北制药集团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韩雪梅认为,非洲国家的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各国法规差别很大,需要系统学习。药品注册的时间短则半年,长则需要2~3年。但是与欧美市场非常苛刻的准入规则和花费的时间、金钱相比,开拓非洲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中国制药品牌之殇

  目前,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中原料药等高能耗、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据相当的比重,我国医药类商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仍然主要建立在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基础上,在国际市场靠低成本优势搏杀。而随着水、电、煤价格的不断上涨,出口退税的下调,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减弱,增加高附加产品的出口成为医药行业优化出口结构的必然选择。

  而且,目前我国医药行业还主要以承接委托订单、加工模式出口为主,充当全球生产加工基地这样的角色,由于没有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事务首席代表王浩向同行介绍了一段在开拓国际市场中没有自主品牌的惨痛经历:“我们自己开发的一个品种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跟印度一家企业合作,是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进行合作的。合作一段时间后,这家印度公司要求更换生产商,丽珠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被别人换掉。投入巨大精力开发的一个好产品就这样轻易被别人占有了。”

  据了解,尽管目前我国制剂出口大幅上升,但是在国际市场打响自主品牌的非常少。除了海外注册这一难题外,还有中国产品的信誉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往往持怀疑态度,这就迫使很多中国企业曲线进军,通过和目标国的商业公司合作,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但是这种合作方式非常不稳定,一旦中国制药企业的成本达不到国外商业公司的要求,就会被其他企业替换掉。在这样的合作中,中国制药企业没有任何话语权。

  自己花重金历经多年开发出来的产品,却要贴着别人的牌子出口。企业在这种出口模式中虽然有所获利,但利润空间有限,最重要的是,永远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据天津泰达药业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曲霞介绍,该公司进入日本市场已经多年,尽管采用的是贴牌生产的方式,但是争取到了生产权,在产品包装上有生产商的名称,并且进行了注册。按照日本的药政规定,生产商是不能随意更换的,因此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但是她同时表示,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非常难,开拓市场的空间很小,国际市场对中药的认识有限。

  扶持自主品牌多管齐下

  1999年,原国家外经贸部(商务部前身)在全国开展了创名牌出口商品活动,并陆续公布了四批共118个品牌作为外经贸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其中,医药品牌只有1个。2005年3月,商务部再次公布了“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名单,入选的医药保健品品牌数量增加到7个,占全部出口名牌产品品牌总数的3.7%。这些品牌是东北制药、浙江新和成、新华制药、珍奥集团、山东鲁抗、新昌制药厂等。

  2005年,商务部等8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将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和增强我国企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这无疑透露出在贸易争端频发的情况下,国家创建一支出口品牌“国家队”的决心和信心。《意见》指出,国家在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出口品牌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出口名牌;对列入“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的企业所需的进出口配额,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予以安排;各级政府在各类政府采购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出口名牌;鼓励名牌出口企业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使用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和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进步项目,积极支持其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中国医保商会一直也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育。去年,商会在中药领域开展了诚信品牌评选活动,选出9个中药饮片出口诚信品牌,并向国内外市场进行发布,同时在植物提取物领域建立了6个产品和13个检测方法的标准,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水平。

  业内专家对培育医药出口中的自主品牌提出以下三个建议:一是减少贴牌生产,缓解严峻的反倾销形势,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把握贴牌生产的规模,并与创造自主品牌结合起来,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建厂、建立办事处,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和销售服务体系;三是有侧重点地开拓国际市场,从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的整体情况看,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与我国贸易交往较多,我国医药产品在这几个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可作为重点市场进行关注,同时注意在不同市场选择不同的重点产品进行重点开拓。

  从企业的反应来看,在开拓国际市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对别国药政无从把握,不了解相关法规,注册费用难以承受等。对此,周小明表示,中国制药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目前商会已经与加拿大、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驻华使馆密切联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药监部门开展交流活动,同时与国外二十多个行业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工作都是为了给国内医药企业搭建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目前,商会已经把中药出口合法化议题列入多边谈判的议事日程,推动中药纳入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医保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商务部外贸出口品牌建设,开展自主品牌推介工作,帮助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国外品牌。“目前中国医药进出口贸易处于调整期,企业需要耐心坚持。”周小明说。

(责任编辑:姚青)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