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健康人体内也有癌细胞 不能被治愈但能被控制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罗荣城

  患上癌症是否意味着生命的倒计时?当然不。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癌症其实是一种可调控的慢性病。此后,各权威组织也纷纷将癌症从“不治之症”的范畴内剥离出来。与癌细胞和平共存,并非不可能。

  健康人体内也有癌细胞

  人体就像“细胞国家”,一个成人身体大约由近一千万亿个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细胞都能循规蹈矩,各司其职。但当遇到不良外界刺激时,正常细胞就有可能转变为癌细胞。

  出现癌细胞并不意味着很快患上癌症,因为人体也有自己的护卫部队,即免疫系统。健康而强大的免疫系统会在癌细胞产生后,将其快速识别并消灭,让癌细胞没有继续分裂、发展到癌症的机会。细胞这样突变和反突变的过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体内进行。所以说,健康人体内也可能存在过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只是免疫系统把它很快清除了。

  如果你不幸患上癌症,通常都是因为出现了医学上所说的“肿瘤免疫逃逸”。比如,由于受到病毒、霉菌、射线、化学致癌剂等影响,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无法正常发挥监控和清除功能,就会让癌细胞躲过“围剿”,进而疯狂分裂生长,直到数量超过数千万个时,才能在身体上真正显现出“癌灶”来。除外界因素和精神因素造成的免疫抑制外,自身生物调节和免疫微环境出现问题,可出现免疫耐受,年龄增大会出现免疫系统衰老,都会导致癌细胞的逃逸。这也是老人患癌率高于年轻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能被治愈,但能被控制

  虽同为慢性病,但人们对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畏惧程度有极大差别。面对前者,大多数人都能泰然处之,而对后者,则几乎无法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癌症的认知仍然不足。

  癌症具有慢性病的特征,潜伏期较长。再加上现代治疗方法对癌症的有效控制,使患者生存期大大延长。因此,大多数癌症都是来得慢、恶化慢、死亡慢。通常,从最初的细胞突变到症状显现被检查出来,最少需要2~3年,甚至5年、10年时间。在漫长“潜伏”过程中,现代医疗的进步使人们有了更多机会实现对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事实上,对病情进展有更大负面影响的是人们对癌症的态度。有人说:“很多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虽然医学上不能得出上述结论,但某种程度上看,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有的人被诊断患癌后,压力过大、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产生抑郁情绪,自然难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有的患者看似重视,却慌不择路,有病乱投医;或偏听偏信,上网查资料,搜寻各种神医妙药,用错方法,反而加速病情恶化。

  很多人都用我国演员陈晓旭和美国演员安吉丽娜·朱莉的例子做对比。同样面对乳腺癌,陈晓旭选择放弃科学治疗,而去求助佛家修行,最终导致不治而亡;朱莉则积极利用基因检测,预测自己患乳腺癌几率,毅然切除乳腺,防患于未然。可见,对待癌症的理性态度应该是:既不偏听偏信乱投医,也不灰心放弃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作为一种慢性病,其中1/3可预防,1/3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治愈,1/3不可治愈,但通过适当治疗可控制,获得较好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让癌症成为可控慢性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大约有30%的癌症死亡源自5种主要危险因素:高体重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吸烟及饮酒。如能尽可能避免上述病因,就可避免部分癌症的发生。倘若不幸“中招”,又未能早期发现,那么,积极地带瘤生存、与癌共处,就应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必须强调的是,提倡“与癌共处”不是不进行治疗,而是在积极配合医生的基础上,尽可能调整自身状态,回归相对正常的生活。

  美国癌症协会网站刊文,专门论述了如何带瘤生存。首先,了解哪些癌症可能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比如进行治疗后的卵巢癌、慢性白血病、部分淋巴瘤等。其次,弄清什么是与癌共处的“正常状态”。患癌后,你的生活肯定不可能完全回到患病前,你的“正常状态”应当是包含一些改变的,比如有些东西要少吃了,有些活动不能做了,工作节奏要重新调整了,例行服药检查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最后,尝试用以下方法来调整心情,克服恐惧,与癌和平共处:

  把恐惧说出来。找个可信赖的朋友,敞开心扉。研究证实,只要将不良愤怒、恐惧等说出来,就有助于这种不良情绪的纾解。

  做你过去想做而没做的事。很多人都有梦寐以求想做的事,却苦于没时间,此时不妨开始实施,也能转移你对癌的过于关注。

  以积极态度去工作。但不要强求自己总保持乐观,因为没人能一直如此。在积极面对的同时,也要留给自己闹点小情绪的时间。

  花更多精力去做一些健康改变。比如,在自己戒烟的同时,还应劝说周围吸烟的朋友戒烟。

  锻炼。咨询医生自己能做哪些运动,然后积极去贯彻。

  与癌共处,心态尤为重要。正如患卵巢癌长达12年的玛丽索尔所说:“癌症现在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心怀希望。”

2016-09-09 08:38:39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