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行业观察

为何“熟人医患”模式中,医生数量是个伪命题?

举报/反馈
2016-05-18 11:33:0339健康网

  

图片1_副本

  (图注:徐嘉子,青苹果健康创始人兼CEO,是“熟人医患”模式的始创者,也是第一个把团购“地推模式”引入医疗行业来获取医生用户的先锋。)

  创业两年多,很高兴看到整个移动医疗行业迅速发展和遍地开花,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熟人医患”模式背后的思考。希望对同行和投资人有帮助。

  还记得2013年8月我们创立“青苹果健康”的时候,当时医患沟通类型的公司全中国只有两家,x大夫和x雨医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做诊前的医患沟通,x大夫那时已经做了5年多,x雨医生还刚开始做。但是他们都不能解决一个问题——互联网上的信任问题。当用户进入互联网,找到了一个叫xx医生的互联网用户,总是会疑惑对面回复他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医生。医疗行业,信任是最重要的。而信任是需要品牌沉淀的,不是说有就有的。

  对于“轻问诊”这个概念,我一开始就不看好这个方向,原因很简单,它的替代品太多了,不会有付费转化。用户不会觉得提供的信息有价值而为之付费。一旦要收费,用户就会回到百度,回到各种论坛和群里去到处打听。说白了,轻问诊没有真正的商业价值,最终会走到一个死胡同。而且从宏观层面看,是一个倒退,本来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的信息,现在需要浪费人工的时间来回答很基本的问题。所以轻问诊这个模式对于整个社会并没有创造价值。

  经过这些思考,我们当时果断放弃了“诊前沟通”这个方向,选择从诊后沟通切入,这样又可以差异化,模式又比较靠谱能落地。当时我们觉得我们在做一个 医生的“随访工具”,然而经过上百次的陌生拜访,我们意识到超过50%的医生会误解“随访”这个概念。在临床,随访意味着需要收集病人病例资料,并且对病例资料做出识别和分析,最后可能会成为医生写科研论文的素材。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想做的!

  于是,我们就开始思考,我们到底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因为青苹果健康平台上的病人都是医生看过的门诊病人,或者是手术病人,所以相对于网上的完全陌生的用户来说,青苹果上的医生和病人是熟人,于是我们想到了一个词 ——“熟人医患”模式。我们用这个模式成功融到了A轮,也用这个模式迅速从100个医生用户扩展改到了几万个医生用户。后面我们很高兴“熟人医患”模式被行业广泛接受并且复制,变成了一个行业的标准。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大部分的人其实都不知道这个模式背后的逻辑,只是效仿了“熟人医患”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模式能融到钱。(中国的创业环境就是这样,硅谷创业首先要差异化,中国创业第一句问这个模式美国有没有,中国还有谁在做并获得了融资,大家更加喜欢去效仿被证明过的模式)。

  在“熟人医患”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医生和他看过的病人。只有医生不行,那就不是熟人医患,是医生社区或者媒体;只有病人也不行,那就跟百度和各种论坛很像。不过我们很惊讶的发现,在做“熟人医患”的同行和部分投资人,只关注医生数量,这绝对是一个很深很深的坑!“熟人医患”模式能运作起来的根本是医生上来,把自己的病人也放上来,然后运用这个平台完成一系列的服务。所以这个模式需要很多病人的医生。哪些医生有很多病人?肯定是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的医生。全中国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所有的三甲医院医生加起来,也就是30万左右。其他医院医生的病人没有那么多,他们根本就不需要“熟人医患”app!这30万中,还需要去掉一部分医生,有部分年纪大的医生不会用手机APP,  有部分医生比较满足于现状(比较懒),有部分医生想用但是院长主任不允许,所以最后剩下的可能也就是10万医生会在移动医疗平台上为病人提供服务。X大夫做了10年了,也就是几万的活跃医生。

  另外,“熟人医患”并不是一个社交网络,有1万医生和5万医生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每个医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者,跟他自己的病人互动。比如河南的医生并不会因为山东的医生都在用,而去用某个移动医疗app, 熟人医患这个模式并不具备“网络效应”,反而跟很多OTO模式如外卖比较相似,一个个城市布点,但是布点前商业模式一定是清晰的。或者跟开酒店连锁相似,一定是在第一个地点已经盈利了,才会去考虑大规模扩张。

  但似乎大家并没有看明白或者有意忽略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在过去1-2年中, 出现了很多同行无脑拼命获取大量的医生,为了充大医生用户的数据,还会把护士,医学生,实习生和任何在医院工作的人都拉上来,都叫“医生用户”,偷换概念。三四线城市的医护人员收入少,就通过下载给补贴或者礼品的方式来获取用户。有些公司还每天公布他们的医生数量,似乎觉得这非常值得自豪,在我看来是非常幼稚的表现。仔细想想,大部分的小医生和护士用户其实并不需要“熟人医患”,出现了大规模卸载,用户留存惨不忍睹的现象。于是,他们忙着解决如何让用户留下来的问题,反而忽视了用户的真正需求。后面就出现了各种抽奖,八卦,娱乐新闻等等。看上去非常热闹,其实已经越走越偏了。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坑是用户,很多公司会偷换概念,混淆 “病人”和“用户”。 病人是生病的人,他们的价值和普通的用户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是几千上万倍的差别。获取一个普通用户的成本相对比较低,获取一个真正的病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散落在人群中,识别度是很低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模式去获取。一个普通用户很有可能是互联网上打游戏的人,这些人可以成为用户,但是并不太会产生后续的使用和付费。互联网有各种手段可以完成野蛮粗暴的用户获取,但是移动社交时代这种方式已经失效,也因为线上获取用户成本越来越高,并不可持续。所以投资人在看公司的时候,需要问清楚用户是什么渠道来的。

  我有很多投资圈的朋友,很多是校友或者同学,他们好几个人跑过来问我对于单病种的移动医疗公司(专做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等)的看法。包括我们之前聊得投资人也问我,为何青苹果不从一个单病种切入。其实我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做单病种,那么整个公司的运营模式和需要的人都完全不一样。如果一个单病种的移动医疗平台,用跟我们一模一样的地推方式去获取医生,每天看医生数量,看病人数量,看日活,那么这个公司很快会消亡,因为这些数字对于单病种的公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只是看数字,那肯定会被平台型公司灭掉,因为他们体量大,融到的钱多,并且都会野蛮快速的抢夺市场。单病种的公司对于这些是没有很强的抵抗力的。单病种和全平台的公司的目标和愿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个选择,没有好坏,都可能很有价值,单病种的平台需要思考自己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以上思考和分享希望对在路上的同行和投资人有帮助。资本和人才,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永远是稀缺资源,中国医疗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希望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把社会资源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共同推动中国的医疗进步!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