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急诊室医生一年到头无假期

  10月25日,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高铁上紧急抢救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新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后,胡大一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第一时间施救是医生的天职和责任。而作为一家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抢救室每天都在践行这样的天职和责任,随时准备和死神竞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情危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月22日,《生命时报》记者跟随北京安贞医院急诊抢救室的医护人员,感受了他们如电影大片般的工作常态。

  抢救来不及悲伤

  早上7点半,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大厅里挤满了面带愁容的患者和家属,医护人员大多行色匆匆,走路带着小跑。7点40分左右,急诊抢救室的医护们开始交班,随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忙碌起来,查房、医嘱、护理,医护们忙得团团转,但一切有条不紊。

  时钟转到上午11点,一辆急救床被迅速推进急诊大厅,床上躺着一位昏睡的老奶奶,面色如同发色一样苍白。“意识丧失,在车上呼吸、心跳骤停,”一名120急救人员着急地说。“猝死,快抢救!”安贞医院急诊科医生魏路佳迅速判断病情,并马上对老人实施心肺复苏。紧接着,老人被推进抢救室,几名医护人员随即赶到,静脉给药、心电图监测、继续心肺复苏……一口气做了几分钟胸部按压后,魏路佳满头大汗,医护人员迅速拿来心肺复苏机换下了他。复苏机按压老人胸部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医护们眉头紧锁,一直盯着心电图,紧张的氛围仿佛让时间停滞。遗憾的是,显示器上的“直线”最终也没有恢复“波动”,医护们的表情由期待转为凝重,写满了无力和惋惜。魏路佳无奈地摇了摇头,走出了抢救室。

  来不及悲伤,魏路佳投入到下一位病人的监护中。众多病人中,他总时不时地去看一位老奶奶,老人面色红润、表情自然,不像是危重患者。魏路佳告诉记者,有些病人虽然看着平稳,一旦发生危险就会要命,多观察或许能少些危险。

  吃过午饭后,很多病人和家属打起盹来,急诊大厅的氛围安静、缓和了许多。直到下午1点10分,一串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只见三四名医护迅速冲到上午那位老奶奶面前,老人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小便失禁、裤子湿了一大片,监测设备上心跳几乎成为一条直线,只是偶尔波动一下。魏路佳一边按压老人胸口,一边大叫她的名字,还指挥身边的护士马上注射强心剂。不一会,老人突然咳嗽一声,睁开了眼睛,魏路佳迅速给她吸痰,老人终于恢复了心跳,医护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每天心情就像坐过山车”

  “我们早已适应这种紧张、刺激的工作状态,每天心情就像坐过山车,有一飞冲天的喜悦,也有跌入谷底的遗憾。”魏路佳面带微笑地说道。急诊科护士长陈红也说:“看到病人经过抢救‘复活’,自己也有种重生的喜悦感。若是没救回来,有时心里非常难受,但只要尽力了,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紧接着投入到下一次抢救生命的战斗中。”

  除了心理压力,医护们的身体素质也备受考验。“急诊科的医护们基本‘坐不热’凳子。”魏路佳告诉记者,急诊科的工作非常忙碌,不仅随时参与抢救,还要定时监测一些病人的生命体征,因此一天都在走来走去,下班时腿脚酸胀不已。记者发现,工作间隙,魏路佳常常找个角落做俯卧撑,加起来,一天能做100多个。他解释道,一方面,做俯卧撑有助于增强臂力,保证胸部按压的强度和频率,是对病人负责;另一方面,近年来,医生猝死事件频发,挤出时间锻炼身体,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急诊科的医护们没有假期,一年到头都是白班、晚班“两班倒”。无论是晚上睡得正香,还是陪孩子在公园,或是和家人聚餐,只要医院的电话一来,他们就要马上就位。急诊科护士刘淑梅直言:“一天工作下来,累得回家倒头就睡,陪父母谈心、送孩子上学、和朋友逛街对我们来说都是奢侈的事。”

  谨记三个问题,别让悲剧反复上演

  安贞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覃秀川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最失落的时候莫过于看到送来的病人在途中就不行了,这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太急有关,也和大众普遍缺乏疾病知识和急救意识有关,以下三个问题尤其应该避免。

  就诊太晚。魏路佳回忆说,有位老人就诊前一天下午就感觉胸口疼痛,吃药缓解后就没放在心上,虽然晚上又开始疼痛,但强撑到第二天才就诊,此时心脏已发生大面积梗死。魏路佳强调,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晚一点都可能“回天无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出现头晕、胸痛、乏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千万不可大意。即使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也要及时就医,完全消除“险情”。

  粗心大意。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名20岁出头的大学生,在学校突然昏倒被紧急送医,后来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而孩子父母竟毫不知情。魏路佳说,从小到大,这个孩子只要跑步就会憋气,是心肺功能不好的表现,但孩子和父母都没当回事。如能早点发现和治疗,或许不会加重病情,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每个人都不能粗心大意。

  怀疑医生。“有一次,我们抢救病人后建议患者住院,以便后续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但家属就是不理解,后来患者出现大面积心梗,失去治疗时机。”魏路佳说,很多时候往往医生急得不行,家属却不愿配合。在此,我们真诚呼吁:“既然来了医院,家属就该信任医生,紧急时刻家属应迅速决定、配合签字,这样才能抓住最佳抢救时机。”

2015-11-09 08:35:19浏览7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