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老看朋友圈 影响健康生活

举报/反馈
2015-08-31 08:23:57生命时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任  肖震宇

  “塞纳河畔风景真美!”“买了新车,空间大就是不一样!”北京白领谢芳周六加班结束后,一打开微信朋友圈就看到朋友们外出旅游、吃大餐和购物的照片。想到自己刚被领导批评,下周又要加班,她更羡慕这些朋友了。不仅如此,当她遇到不顺心的事,还会不自觉和别人的幸福生活对比,觉得缺乏生活的动力。

  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我们似乎更加了解别人了。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朋友今天吃了什么,去了哪儿,买了什么……但我们看到的“别人的生活”,似乎总是幸福快乐,而自己总是过得不够好。即使别人偶尔在网上抱怨不开心,我们也容易“选择性忽略”。其实,我们要了解,微博、微信上看到的只是别人生活的一部分,太在意这些只会徒增烦恼。

  经常晒幸福的人主要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单纯感到快乐,希望和大家分享;另一种是自己以前过得不太好,感觉总被人瞧不起,经过努力生活变好了,想展现给大家看,常表现为“过去缺什么,现在晒什么”。例如过去吃的不好,现在就经常晒大餐;过去自己生活在小城镇,没怎么出去旅行,现在就晒出国旅行。

  看到晒幸福的朋友圈时,有些人会替别人点赞高兴,而有些人却觉得心里不是滋味,甚至转化成负能量,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类人属于“外控型人格”,即对自己的控制感主要来自于外界,看到他人幸福,往往不能理解为是别人努力的成果,而会觉得自己失败、无能。有时,他们还会将其归因于其他外部因素,例如运气差,父母没有给自己更好的生活环境等,因此对亲友频频抱怨,工作不顺心时迁怒于同事,造成人际关系恶化,更加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可能约束别人,阻止别人晒幸福,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其转化为生活的动力。首先,要从积极的角度想,替别人高兴,为自己加油。看到别人的幸福快乐,应当告诉自己这是别人努力的成果,点个赞后,也让自己为目标奋斗,将别人的幸福转化成自己的正能量。其次,要知道幸福瞬间只是生活的很小部分。网上的幸福永远只是别人生活的一个片段,而且属于不同的人。有时,我们会把很多人展现的幸福归结到一起,假想出一个完美的“别人的生活”。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痛苦的时候,但很多人不会把这些放在网上,有的是家丑不能外扬,有的是不希望让别人担心。这就好比我们上班可能会化妆、穿得比较正式,但在家里可能吃泡面、穿拖鞋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希望我们了解的一面,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最后,更注重现实生活,关注自己的事情。只通过网络交流,很难充分了解他人。平时接触亲人、同事时,应多面对面沟通交流,理解和体谅他们的难处,同时看到别人生活好的一面和难的一面,过好自己的生活。说不定在别人眼里,你的生活也是被别人羡慕的。

  为何离了手机就浑身难受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北京读者莫女士问:我在外企上班,每天一有时间就不停用手机刷新闻客户端、收取邮件、查看微信朋友圈……导致我现在手机不在身边就难受,总觉得错过了重要信息,常处于焦虑状态,甚至为此失眠,有时还会头痛。请问我到底怎么回事?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解答:莫女士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有些人一旦手机遗漏、家里、单位出现网络堵塞,或者电子读物无法打开,就会感觉到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还可能会引发不良的行为方式,就是我们俗称的“信息焦虑”。

  容易产生信息焦虑的人通常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个性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谈,但是又很在意人际关系,所以总要上网看看微博或者刷刷朋友圈动态;二是工作压力比较大,情绪上易焦虑,将看手机或者上网看新闻当作一种排解压力的方式,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三是没有生活目标,没有精神寄托,比较闲散,他们将上网查看信息当作自己的主业,在里面寻找快乐的源泉,从而摆脱自己的空虚和寂寞。

  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带给生活的快感,不断从网络上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过于沉溺手机,会让人忽视现实生活的美好和自身真正的价值。对于“低头族”,我建议采取以下方式纠正行为:第一,合理管理时间。规定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看手机并严格执行,这样可以暂时延迟一下“信息依赖”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拿出周末或假期的某一时段,集中地满足自己上网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第二,培养多方面爱好。对于因生活无聊、空虚而对网络特别依赖的人,如果培养一个别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和朋友一起运动等,都可能会转移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行为。第三,信息归类。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类,及时清理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生活中处于休息状态时,就应该注意及时调节并尽量彻底放松身心,慢慢就会摆脱这种行为的习惯性和刻板性。

宋崇升副主任医师临床三科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