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灾害之后围观评论不如行动救灾 例如献血救人

  灾害是一种意外,也是一种检验。在灾害发生之后,需要的是众人为灾害带来的重创解围,而不是简单的围观。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把解围的道路让出来,留给能够解围的人

  出现灾难后是责难、哀叹还是搭把手?

  天津塘沽发生了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险情令人震惊。事发之后,各种声音逐渐在网络上浮现。对此我们姑且不论,先讲一个小故事。

  小张和兄弟姐妹合开了一家装饰品公司,算是小型的家族企业。公司经营得不错。小张带着妻儿出去旅游。公司暂时由姐姐照看。可在小张出去的当晚,公司出事了,厂房的水管破裂了,不少半成品都被泡了。更麻烦的是,厂房的水管还有几处看起来也不结实,不知道是否也会破裂,什么时候会破裂。

  公司的员工,也就是小张的家人们,迅速赶到厂房。小张的姐姐忿忿不平,抱怨弟弟,“就知道出去玩,有什么好玩的,走之前也不好好检查检查厂子!”,“我早就说了,不能买那个厂家的水管,就是不听我的,现在好了吧?”,“就知道带着媳妇,把媳妇当成宝贝,她有啥好的?”

  小张的母亲看着被泡的库房,眼里浸满了泪水,“这么多东西毁了,孩子们付出的辛苦白费了,这得损失多少钱啊!以后什么时候能挣回来啊!”老人难过得不想说话。一旁的小孙女则显得有些着急,“水会不会还漏啊?会不会淹到我们的房子啊?我们不要待在这里了吧?我们走吧?”

  只有小张的弟弟没有说什么,一直和其他员工在搬运着库房的物品,休息的时候也要去各处查看,排查有没有还会爆裂的地方。弟媳妇则清理着库房外面的空地,以便存放搬出来的东西。哪里有需要帮衬的,她也立刻过去搭把手……

  在这个故事中,一家人面临的是同一个困难,但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是抱怨、发牢骚,有的是哀叹难过,有的是紧张焦虑,还有的则是直接投入到抢险抢修的劳动中去。

  “马后炮”、“事后诸葛亮”,于事无补

  面对突发事件,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社会中的不同人群也会做出类似的不同反应。

  天津爆炸之后,各种声音逐一在网络上浮现。转发较多较早的就是美国或日本的消防措施如何比国内先进合理,并提出了所谓的“Burn down”原则,即如果遇到了易燃易爆的化学品,应该让化学品爆炸或燃尽之后,再去救援。听起来,非常理性、冷静。后来被证实,这几乎是一条弥天大谎。一方面,国际上并没有这条莫须有的“Burn down”原则,另一方面,在世界各地的抢险救援实践中,由于火灾的突发和紧急,消防员们往往没办法事先准确获悉火源的性质,灭火是他们本能的第一反应。所以,那些对消防措施不利的指责,显得求全责备。

  灾难本身是一场意外。而意外,就意味着出乎已有的准备和已预料的防范之外。马后炮式的评判和事后诸葛亮,对于身处现场的应急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个就像看拳击比赛,有的观众很着急,不停地做场外“指导”:怎么不打他的头?刚才为什么不躲闪?观众忘了,拳击运动员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员,怎么出拳,他远比你有经验;另外,他才是比赛的真正参与者,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机会,自己有怎样的体力和技术,这些才是他在现场做出决策的直接依据。旁观者,未必清。当然,救援和其他事情一样,总是有缺憾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发生之后,经过现实检验,才发现优劣得失的。之后的修正调整、升级改造,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唯有如此,才不会辜负之前的牺牲和代价。

  另外,网络上还流动着一股愤怒情绪,质问为什么派一些年轻的消防战士去灭火,有的还不到18岁,有的刚刚新婚。这种愤怒情绪的背后,是对生命过早凋零的痛惜,是对天灾人祸的痛恨。还有对肇事企业的质疑,责问其资质、背景,甚至是否涉及贪腐,有的人则斥责真相被掩盖了,重点被回避了,并翻出以往事故发生后只唯上、不唯实的报道方式予以痛批。

  愤怒期是灾后心理反应的一个阶段

  其实,这些愤怒的情绪大多是合理的,是灾后心理在某一个阶段的表现。在发生重大灾难之后,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不会吧?怎么可能?这是人的一种自动心理防御机制,以此来将灾难进行一个短暂的隔离。而事实如铁,短暂得到否认之后,就不得不确认现实。接下来,人们会感到愤怒。如果是灾难的当事人,就会觉得不公,“为什么让我摊上这么倒霉的事?”灾难外围其他人的愤怒相对会轻一些,但也会将不幸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者找一些人或一些事来攻击,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当前很多人存在抱怨、不满,提示他们可能正处于愤怒期这个阶段。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人原本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就存在不满,此时他们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绪也会借此发泄的。当然这个心理过程未必是有意的自觉的,而可能是受情绪推动而无意识表达的。愤怒期是灾后心理反应的一个阶段,一个特有的时期,对此大家能做到的就是理解、包容和等待。

  愤怒期之后,当事人会逐渐认识到灾难的真实存在,但仍然希望奇迹发生,重获失去的一切。但现实不容更改,当事人只好逐渐接受现实,处于心情忧郁,伤感沮丧的状态。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逐渐接受现实,并慢慢开始新的生活。

  与其评头论足,不如行动起来抗灾减灾

  根据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人在灾后各反应期持续的时间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别,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甚至需要更长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如果受灾者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较快获得外部资源来帮助自己,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走到最后阶段,甚至跨过某些阶段。否则,就有可能停滞在某一阶段难以自拔。因此,心理救援不可或缺。

  而对于灾难外围的普通民众而言,一般不需要经历上述各个阶段。但就本文如开头的那个故事一样,会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有的人品头论足,有的人抱怨指责,还有的人则在用自己的行动来抗灾减灾。在北京的街头,献血的人明显增多。一位年过50的警察,在下班之后穿着便装献了400毫升的血。一位年轻姑娘,也来献血。她说,自己长大了,更容易理解别人的苦难,事发后便主动找到了献血车。还有很多心理工作者,也在讨论着、演练着,随时待命,准备投入到心理救援当中。在前方奉献的各行各业自不待言,他们亲临一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抗灾的第一道防线。这些方式是最积极有效、最富于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灾害是一种意外,也是一种检验。在灾害发生之后,需要的是众人为灾害带来的重创解围,而不是简单的围观。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把解围的道路让出来,留给能够解围的人。

2015-08-17 08:23:33浏览10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