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北大研究健康与经济帐 人均寿命增一岁收入增7%

  近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国民健康与经济繁荣——基于APEC经济体发展的启示》指出,投资国民健康能促进经济繁荣。在同等卫生总开支的前提下,政府卫生投入比重每高10个百分点的国家,对应的国民期望寿命平均高半年左右;如果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一岁,新增健康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7%左右。

  政府卫生投入每增10%国民期望寿命多半年

  “国民健康与经济繁荣”课题组组长、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国恩提出,国民健康是相关“投资”才能获得的结果,这些“投资”包括良好的环境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适宜的医疗健康服务。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个人医疗支出,政府卫生投入的公共健康促进作用更大、更显著。在同等卫生总开支前提下,政府卫生投入比重每高10个百分点的国家,对应的国民期望寿命平均高半年左右。

  若国民期望寿命增一岁人均收入将提升7%

  该报告提出,根据中国当前75岁的预期寿命估算:如果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一岁,新增健康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7%左右。同时,未来人均卫生服务增长10%,或37美元,将有助于人均收入增长8.7%,约583美元。

  刘国恩表示,国民健康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对国民收入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卫生服务既是维护国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还具有促进就业和个人收入的比较优势,从而更有助于提高家庭消费和国民内需,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卫生服务占GDP比重处于相对低位

  课题组根据21个APEC经济体的观察,其卫生服务占GDP的比重为6.8%;OECD国家的平均占比为10%。中国自2009年国家医改以来,卫生服务规模不断增长,2013年为5.57%,还处于相对低位。

  对此,刘国恩建议,在继续完善现行的疾病医学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加速发展健康医学主导的现代大健康服务业。“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国发展大健康服务业提供了政策基础。投资国民健康,促进经济繁荣,应当是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优先选项。”他说。

  背景:

  “国民健康与经济繁荣”研究是基于亚太经贸合作组织(APEC)21个经济体的长期发展数据,旨在对国家经济繁荣与国民健康资本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实证分析,围绕国民健康如何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国民健康水平取决于哪些关键因素,以及卫生服务业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这三个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该研究报告发布于5月19日召开的北京大学卫生经济论坛。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驻华代表Bernhard Schwartlander等来自政府、医院、高校和企业的百余位嘉宾出席了该论坛,并对报告内容进行研讨。

  以下为《国民健康与经济繁荣——基于APEC经济体发展的启示》执行摘要:

  国民健康与经济繁荣

  — 基于APEC经济体发展的启示

  执行摘要

  研究背景: 无论基于国家战略发展还是个人全能发展的视角,经济繁荣与国民健康的关系都是理解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核心。根据亚太经贸合作组织(APEC)21个经济体的长期发展数据,该研究旨在对国家经济繁荣与国民健康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其一,国民健康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提高一国劳动生产力的关键,从而对宏观经济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其二,国民健康是相关“投资”才能获得的结果,这些“投资”包括良好的环境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宜的医疗健康服务。其三,医疗健康服务既是维护国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现代服务业日趋重要的源泉,特别具有促进就业和个人收入的比较优势,从而更有助于提高家庭消费和国民内需,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政策建言:作为最具潜力的现代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必将越来越主导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医改应高瞻远瞩,科学认知医疗健康服务对国民健康、促进就业、扩大内需的全面作用。投资国民健康,促进民富国强,是中国21世纪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

  一、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无论基于国家战略发展还是个人全能发展的视角,经济繁荣与国民健康的机制关系都是理解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复杂万千。尽管如此,其中心目标仍贯穿始终:挣脱贫困与疾病死亡。基于人类文明史,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健康既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人类生产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关于人力资本对生产力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个人的教育与健康水平两条主线发挥作用。有关教育人力资本的研究相对丰富,从而也在国家公共政策与财政投入中体现得相对较好。关于健康人力资本的研究,相对滞后,但近年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

  从全球经济版图审视,2015年注定是非凡的一年!根据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研究报告,按照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2014是美国称雄全球经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取而代之。尽管中美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有巨大落差,中国步入中等收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若干问题必然是中国要越来越面对的现实挑战,其中主要包括增长速度、增长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等三大方面的转型。

  比较当前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增长结构不难发现,中国实现内需导向的经济转型具有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认识两个重点。第一,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高达70%,全球平均在60%之上,中国当前仅在40%上下。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家Robert Fogel对欧美人群长达百年的消费行为研究,医疗健康服务的收入消费弹性高达1.6,远高于人们吃穿用住的常规消费弹性。第二,各国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发展路径必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其中医疗保障是其增长最快、持续最长的组成部分。2012年,OECD国家的医疗服务占GDP的平均比重接近10%,美国则高达近18%,而中国即便是在2013年,这个数字也仅在5.57%左右。经济学家预测,长期而言,伴随人类收入与健康寿命的持续增长,医疗健康服务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新常态下的中国,非常有必要全面、科学地认识人口健康、医疗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为此,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组成了“国民健康与经济繁荣”课题组,基于亚太经贸合作组织(APEC)21个经济体的长期发展数据,对国家经济繁荣与国民健康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实证分析,试图回答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国民健康如何促进国家经济繁荣?

  第二,国民健康水平取决于哪些关键因素?

  第三, 医疗健康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研究实证与主要结果

  (一) 国民健康如何促进国家经济繁荣?

  首先,根据21个APEC经济体的历史数据,我们考证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研究发现,在1960年的同等收入组中,当年组内人群健康水平越好的国家,其后50年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越高。具体而言,人群健康指标分别采用了国内外常用的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期望寿命为例,在控制了其他决定因素可能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后,人均期望寿命对人均收入增长率的边际影响非常显著,约为10.43-2*0.067*(期望寿命),并随一国期望寿命水平的提升而逐渐递减。根据中国当前75岁的预期寿命估算:如果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一岁,新增健康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0.38个百分点左右。

  (二) 国民健康水平取决于哪些关键因素?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健康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人类健康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生活行为、环境条件以及医疗健康服务等四大类因素。一般而言,生活行为的影响最大,大约60%左右;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次之,分别占15%左右;医疗卫生的干预作用最有限,仅在10%左右。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找到更新、更具有指导意义的一手证据。我们的结果显示:

  第一,我们考察了APEC经济体的基础卫生设施对其居民健康的决定作用,具体指标为居民能够使用到诸如公共厕所与排污、干净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公共卫生设施的比例。基于婴儿死亡率为健康指标的研究发现,基础卫生设施可及性的健康作用显著,其边际影响为0.525。以中国现阶段的情况为例,2012年的基础卫生设施可及率为65%,即平均100人中有65人可以使用到上述基础卫生设施。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两人的可及率,每1000名新生婴儿中就可能多一个过上第一个生日。同理,我们还估算了公共卫生用水覆盖率的健康效益,其平均边际效益为0.822。具体到中国情况,2012年的卫生用水覆盖率为92%,即100个中国居民中有92人可以用上干净水源,如果平均增加到93人,婴儿死亡率也能因此降低近一个千分点。

  第二,在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行为中,我们特别考察了在人群层面上易观察、影响广、可度量的健康行为指标,其中发现国民的平均饮酒量对其健康水平具有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仍以期望寿命的健康指标为例,在控制国家间的其他条件下,居民每年平均多饮酒1升的国家,其期望寿命比他国平均要低1/3年(4个月)。根据部分数据的研究表明,吸烟行为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应该更大。遗憾的是,由于跨国宏观数据关于大众吸烟的信息缺失严重,目前暂不能提供相关结果。

  第三,针对医疗健康服务的作用,由于各国卫生服务总量的筹资机制和构成主体复杂,我们专注考察了各国政府投入所占卫生总开支比重的差异对国民健康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个人医疗支出,政府卫生投入的公共健康促进作用更大、更显著,其边际影响为0.05,也即在同等卫生总开支前提下,政府卫生投入比重每高10个百分点的国家,对应的国民期望寿命平均高半年左右。

  (三) 医疗健康服务业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根据21个APEC经济体的观察,其卫生服务占GDP的比重为6.8%;OECD国家的平均占比为10%。中国自2009年国家医改以来,卫生服务规模不断增长,2013年为5.57%,仍然处于相对低位。参考APEC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一个极其关键的宏观经济问题是: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业除了促进健康作用外,究竟对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有何影响?为此,课题组试图从三个方面寻求答案。

  首先,我们考察卫生服务主要通过什么机制促进经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卫生服务包括医疗和健康服务两个部分,具有极强的医务劳动密集型产出特征,可替代性小,不仅直接构成经济产出的主要部分,特别还具有高就业、促消费等重要特征。为此,我们具体估算了APEC国家宏观经济的卫生服务占比对家庭消费影响的关系式,其平均边际影响为2.47。以中国2012年为例,GDP的家庭消费构成为34.7%,卫生服务比重为5.4%。如果提高卫生服务一个百分点到6.4%,将有助于促进家庭消费增长到37.2%。再考虑到公共与民营服务的影响差异,我们进一步估算了民营卫生服务的相应影响,发现其对家庭消费的边际影响更高达3.89,佐证了我们关于卫生服务主要通过直接经济贡献和促进家庭消费两大机制发挥作用的猜想。

  最后,我们考察了卫生服务业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系。在控制了样本国起始年份的人均收入等因素后,研究结果发现:人均卫生服务水平越高的国家在后期的人均收入增长也更快,其边际弹性为1.225-0.06*ln(人均卫生服务)。以中国2013年为基础估算,人均卫生服务为372美元,人均收入为6695美元,其相应弹性为0.87。因此,未来人均卫生服务增长10%,或37美元,将有助于促进人均收入增长8.7%,约583美元。

  三、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正值中等收入的经济转型与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系统科学地研究经济增长与国民健康的关系,将为科学治国提供重要的参考。基于经济发展与健康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该报告特别汇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APEC经济体的长期发展数据,对其跨国间的国民健康与收入增长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三个关键结论:

  其一,国民健康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对国民收入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国民健康是相关“投资”才能获得的结果,这些“投资”包括良好的环境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宜的医疗健康服务。

  其三,医疗健康服务既是维护国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具有促进就业和家庭消费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国家医改不仅旨在解决国民看病就医的制度安排,同时还应科学审视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全面影响与作用机制。该报告基于APEC经济体的发展数据,证实一个基本判断:医疗健康服务不仅是维护国民健康的必要投入,也是促进就业、扩大内需与家庭消费的优势产业,必将越来越主导21世纪人类经济的资源配置与长期发展。作为崛起中的全球经济大国,中国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全球发展的视角,对此都不能误判、懈怠,而应积极主动,开展相应的国家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尽早付诸行动。

  2015是落实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迈入“新常态”后的始发关键期。纵观经济,盘点医改,展望未来,三点建言。第一,大量实证显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国家解决基本医疗筹资的明智选择。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可以更好满足国民越来越多元的差异服务需求。第二,中国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资源短缺,而是长期行政干预积累所致的人财物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的系统性问题,因此医改的重心只有去行政化导向,才可能促进资源的全社会流动,解决医疗服务的长期“拥堵”。第三,在继续完善现行的疾病医学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加速发展健康医学主导的现代大健康服务业。现代大健康服务业在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延伸涵盖了包括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和康复养老等相关产品、服务、文化与信息等新兴内涵。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国发展大健康服务业提供了政策基础。结合本报告的研究结果,我们深信:投资国民健康,促进经济繁荣,应当是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优先选项。

2015-05-22 09:01:44浏览9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哮喘的特效药是什么
哮喘的特效药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白三烯调节剂及抗组胺药物等。哮喘是一种发生在气道部位的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1、支气管扩张剂:此类药物常见有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等。这类药物能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作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迅速扩张支气管;而异丙托溴铵气雾剂为抗胆碱药,通过抑制迷走神经引起的支气管收缩,达到缓解哮喘的目的。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局部抗炎作用,是临床上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之一。其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缓解哮喘症状。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通过雾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3、白三烯调节剂:常见有孟鲁司特钠片等。该药物可帮助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患者出现的咳嗽、喘息等症状。其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发挥抗炎作用,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4、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等。如果哮喘是由过敏原刺激引起的,抗组胺药物可通过阻止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哮喘的治疗并非单一药物可以完成,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此外,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切勿自行购药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防寒保暖,以减少哮喘的发作。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治疗哮喘用哪些药好
治疗哮喘效果较好的药物主要包括布地奈德、泼尼松、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建议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出现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1、布地奈德:此药主要通过雾化吸入,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和缓解呼吸道痉挛的作用,能够迅速改善哮喘症状。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布地奈德吸入剂是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长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哮喘患者临床控制率达到较高水平。但需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合理的应用容易导致患者免疫力失调,且停药之后哮喘可能会反复发作。2、泼尼松:泼尼松片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局部炎症和过敏反应,从而缓解喘息、气急等症状。然而,泼尼松片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胃肠道不适等,且需要口服,胃肠道吸收药物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及时缓解哮喘症状,因此通常不作为首选药物。3、沙丁胺醇:沙丁胺醇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药物。其通过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够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是哮喘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之一。沙丁胺醇通常以吸入或口服的方式给药,吸入给药起效迅速。但长期使用沙丁胺醇可能会导致耐受性增加,因此需遵医嘱规范用药。4、异丙托溴铵:异丙托溴铵是一种支气管扩张剂,主要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其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气道平滑肌收缩,从而扩张气道,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异丙托溴铵还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经对气道平滑肌的作用,减少气道分泌物的分泌,降低气道阻力。但异丙托溴铵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头晕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针对哮喘的药物治疗,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性质,遵医嘱规范用药,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此外,哮喘的治疗还需结合避免过敏原、适当运动等其他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哮喘有办法治疗吗
9岁的明明最近总感觉身体不太舒服,经常咳嗽,尤其是在晚上和运动后,咳嗽症状会更加明显。咳嗽时还伴有喘息声,呼吸变得急促。一开始,家长以为是普通感冒,便给明明吃了些感冒药,可症状并没有缓解。渐渐地,症状加重,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明明去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包括肺功能测试、支气管激发试验、过敏原筛查等,发现明明的FEV1/FVC比值为71%(9岁儿童的FEV1/FVC比值正常范围大约在85%-90%之间),提示存在明显的气道阻塞;而支气管激发试验时FEV1显著下降,从初始的1.8升降至1.4升,降幅超过20%,证实了明明的气道高反应性。综合判断下,医生确诊他患上了支气管哮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哮喘患者数量已高达3亿左右,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也不容乐观,约有4570万患者正遭受着哮喘带来的困扰。哮喘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如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日常活动和社交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哮喘的治疗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间,哮喘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早期简单的支气管扩张剂,到如今多种药物联合、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新兴治疗技术的不断涌现,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如今,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哮喘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药物治疗】哮喘治疗药物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用于快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如喘息、气促、咳嗽等,在哮喘发作时按需使用。控制药物则是用于长期治疗,通过抗炎作用,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预防哮喘发作,需要遵医嘱规律使用。1、缓解药物①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是典型的SABA。这类药物起效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舒张气道平滑肌,快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喘息症状,是哮喘急性发作的急救药物。②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异丙托溴铵属于SAMA,它通过阻断气道平滑肌上的胆碱能受体,使气道舒张。与SABA联合使用,能增强平喘效果,尤其适用于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哮喘患者。2、控制药物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这是哮喘治疗的基石药物,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ICS能从根源上抑制气道炎症,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它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全身不良反应较少,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②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属于此类药物。这个药物主要作用于气道平滑肌,通过舒张平滑肌来缓解气道痉挛,作用持续时间长。通常与ICS联合使用,两者协同发挥抗炎和平喘的作用,能更好地控制哮喘症状。③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等是常用的白三烯调节剂,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对轻度哮喘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疗效较好。【非药物治疗】1、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明确过敏原的哮喘患者,可采用脱敏治疗。通过定期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哮喘症状。一般需要持续3-5年,治疗效果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的第一年内逐渐显现。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2、生物制剂治疗:近年来,生物制剂为哮喘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例如奥马珠单抗,它能特异性地结合体内的免疫球蛋白E(IgE),减少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进而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有效控制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病情。还有针对其他炎症介质的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等,也在特定哮喘患者群体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哮喘治疗的常见误区与应对】很多患者在治疗哮喘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1、症状缓解就停药:有些患者认为哮喘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即使症状消失,气道炎症依然存在,随意停药极易导致病情复发和加重。2、担心药物副作用不规范用药:还有患者担心长期使用药物会有副作用,从而自行减少药量或不规律用药。实际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药物的治疗作用远远大于副作用。应对这些误区,患者需要加强对哮喘疾病的认识,积极与医生沟通,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实用建议与注意事项】1、定期复诊:哮喘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每1-3个月一次,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复诊时需携带近期的用药记录、症状日记等,方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2、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大部分哮喘药物通过吸入装置给药,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是保证药物疗效的关键。患者应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吸入装置,如定量气雾剂、干粉吸入器等,并定期清洗和更换吸入装置。3、注意环境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过敏原和污染物。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香水等,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在寒冷季节或花粉季节,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哮喘的症状都有哪些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其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或咳嗽等。对于哮喘患者,建议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同时,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发作。1、喘息:这是哮喘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觉呼吸时伴有明显的哮鸣声,就如同吹哨一般。这种声音在呼气时往往更为明显,且喘息的程度轻重不一。轻度喘息可能仅在剧烈运动或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出现,而严重的喘息则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极度困难,甚至影响正常的说话和行动。2、胸闷:许多哮喘患者胸部会有压迫感、憋闷感。这种胸闷的感觉在哮喘发作初期可能就会出现,并且会随着发作的进展而持续存在。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感,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情绪状态。3、咳嗽:咳嗽也是哮喘常见症状。咳嗽的性质多样,可为干咳,也可能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咳嗽在夜间或清晨常常会加重,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咳嗽,而无明显的喘息、气急等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可能是由于气道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在运动方面,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此外,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规律用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哮喘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情况,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