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医改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聚焦医改

文成县医院借托管起死回生 “温医模式”能否复制

举报/反馈
2014-09-30 08:24:47人民网

  “生个孩子都要去温州,县医院啥病也看不了。”当地患者的抱怨,直指以前温州市文成县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

  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是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学科发展滞后,技术力量薄弱,病源和人才不断流失。一些当地妇女在临产时不惜辗转百十里地到温州市的医院分娩。招聘的能人不愿来,本就匮乏的人才抢着往外跑,前来看病的患者愈发减少,医院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1年8月文成县人民政府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一院)正式签订托管协议,文成县人民医院的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支配权全部交由温医一院。

  经过三年托管,文成县已有80%的妇女生产不出县。轻度脑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多发病也留在了当地治疗,病床使用率达到了95%。疑难杂症的病人则通过“绿色通道”,被及时上转至大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的医联体托管模式,给文成县医院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医联体如何规避“虹吸”效应?能否避免“割麦子”现象?“文成经验”的托管模式能否复制?

  文成县人民医院在帮扶支持下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将当地病人留在了“家门口”。今年以来,该医院又进一步向下延伸,将自身经验运用到乡镇地区,带动基层医疗发展,促进分级诊疗格局。

  家门口也有“大医院”

  2011年8月,文成医院门口挂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成院区”的牌子后,陆续迎来温医一院下派的专家。有对科室质量进行把关的常驻型专家,有在固定时间前来会诊、手术的特邀型专家,还有每周出一次门诊,或参与值班、管理病人的医护人员等。

  很快,文成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每周三会有大医院的医生来坐诊,这一天几乎成了全县的“就诊日”。温医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达开日均门诊量达到40-50人次。

  在专家的带动下门诊量持续上升。2012年文成医院年门诊人次共计38.1万人次,2013年40万余人次。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仅20万的县城来说,40万人次的门诊量是一个显赫的数字,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要到文成医院看两次病。

  采访中一些医生坦言,有下派专家“坐镇”,看病时心里有底气了。内一科主任田毅回忆起不久前的一次接诊经历:“60多岁的病人,送到医院来已经胸痛长达4个小时,检查后发现他有大面积心肌梗塞,是先溶栓还是先转院,没有人能拿定主意,我们立即联系温医一院,对方建议转院。一个半小时后病人就在温医一院接受了手术,目前已经康复。”

  经历这件事后,田毅与温医一院的对接医生联系更加紧密了,经常发微信“切磋”病例。

  除接受诊断建议外,文成医生以前不敢做的手术也在指导下大胆进行。托管以来,文成医院成功地抢救了羊水栓塞、胰腺肿瘤切除术、巨大肝癌切除术、宫颈癌根治术、脊柱手术、肾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托管一年时医院手术例数同比增长74%。不仅本地患者不再“舍近求远”,邻近地区如瑞安高楼、青田万阜、岭根、泰顺新山、景宁东坑、梅岐等地也有患者来文成县看病。

  温医一院的骨干力量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还用成熟的管理经验为文成医院注入活力。2013年5月,文成医院开始使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信息系统,把管理流程和本部接轨。

  今年上半年文成医院对人事制度进行大胆调整,实行医院分管院长分工2-3年轮换制,来提高分管院长的综合管理能力;开展了近10年来首次的中层干部换届工作,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平台,给不干事的人以危机。为招聘到真正优秀的人才,医院多次与人事局沟通,取消了今年护士招聘的户籍限制,增加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目前针对职工新的绩效方案初稿也已经形成,待温医一医院参与论证与测算后便可实施。

  提升医疗水平避免“虹吸”效应

  托管作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一种方式,国内已有许多医院做了不同层次的探索,并出现了对其利弊的争议。在短期内看到显著效益的同时,院长李章平却存有隐忧: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出现医联体普遍容易发生的问题,即“虹吸”和“割麦”现象。

  “虹吸”现象是指城市医院把县及以下医院的患者吸到城市,不仅虹吸病人也虹吸医生。“割麦”现象是指城市医院的医生到县医院,带走一批跟随患者去城市就医。二者都会加剧看病难。

  对此,文成医院在院内统一“留住病人”的思想。例如原先遇到疑难重症的病人,一旦病人或家属流露出转院的想法,医生从自身安全的角度,会顺水推舟地让其转院,现在医生会劝说病人:“有温医一院的医生在,你在这里也同样能治疗。”温医一院的医生在本部门诊时,也会建议文成籍患者到文成医院就医。

  慢慢地,得到良好治疗的病人养成了在本地就医的习惯,即时生了大病也会先询问:“我在县里能治吗?能治就不走了。”

  但要从根本上规避“虹吸”和“割麦”的风险,把病人彻底留在基层,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指出,托管医院,要为其“造血”,而不是“输血”。

  三年来,文成医院的医护人员陆续赴温医一院本部进修培训;同时文成医院开展腹腔镜微创术、高难度颈椎外科手术、无痛胃镜、痔上粘膜吻合术、PICC置管术等新项目、新技术。

  托管前,文成医院的学科建设几乎一片空白,托管后,2012年医院成功申报一个市级重点专科,2013年申报成功4个县级重点专科。2012年5月文成医院正式授牌成为浙江省第二批74家合格临床培训基地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原本赴外就医的病源不断回流。转院率从2010年的1.34%下降到2012年的0.9%。文成医院占全县农医保报销金额比例从2010年的10.91%增长至2013年的36.63%。院区床位数由托管前的260张增加至目前的355张,使用率从73.57%增至95%以上。

  田毅对此感触颇深:“以前大医院的专家每周三来坐诊,病人就会扎堆来看病,如今病人不再专门奔着外院专家来,越来越相信本地医生,非周三的日子也不再冷清。”

  病人带不走了,人才也愿意留下来。病理科主任李建锋放弃了想要调走的打算,感染科主任金伟民已经调出医院,托管后又调回医院。还有些职工把自己大学毕业的子女业推荐到医院工作。今年医院还招聘到了18名本科生,其中有3名医技人员,同时在许多大医院用正式编制争夺人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30名合同工护士的招聘工作。

  李章平坦言,托管初期要看到效果,必然会追逐利益,造成病人均次费用升高。但到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就要让价格更“亲民”,从而更长久地留住病人。

  今年以来,文成医院调整收入结构,控制医疗费用。鼓励使用医保基本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生素种类和高价药物的临床使用;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上半年医院对7个违反医院规定的药品进行停药,6个药品进行警告。经过规范与调整,今年1-6月门诊均次费用185.30元,同比下降5.11%,住院均次费用8339.96元,同比下降7.18%,药占比为45.25%。

  医联体同质化让病人康复在社区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们对卫生资源的需求很迫切。”文成县人大代表、玉壶镇玉壶中村村委会主任胡永催感慨着近年来的变化,“以前镇卫生院病床少、设备旧,村民看病辗转不易,跟文成县医院‘结对子’后,医生来了,病床也增至16张,老人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今年9月,文成县作为温州市的三个试点之一,按照《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率先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事实上,在托管模式中享受到好处的文成医院,早已迈出一步,向更基层的地区进行“下沉”。2013年末,文成医院启动县乡村一体化工程,与玉壶镇、珊溪镇、南田镇卫生院达成分级诊疗协议,成立医院服务工作室。病人从文成医院出院后,由卫生院责任医生到病人家中进行随访,定期通过信息化系统向上级医生发送病人的病情动态,若病人情况恶化,或者需要进行CT等检查,将立即由基层转诊。除转诊至文成医院外,必要时还可进一步转至温医一院。

  这一“首诊在基层、康复在社区”的实践,是文成医院对H to H(从医院到家庭)疾病管理模式的试水,目前主要针对脑梗塞、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三种慢性疾病。

  为确保病人获得与在大医院相同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文成医院共下派医、护、技人员50多人对卫生院进行帮扶,并于今年成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文成县医院拿出了20个编制给分布在乡镇卫生院的特岗医生,对其进行培训考核,让他们在基层发挥出更大价值。“同样是温州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县医院工作,还是到社区工作,业务提升速度的差别很大。”县卫生局局长王日康表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带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文成医院起到了龙头作用。

  “城市医院托管县级医院,这一步迈出去,已经实现了预期的成果。但在乡镇层级,甚至更偏远地区,看病难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文成县县长王彩莲表示,下一步文成县将思考和探索如何在省、市、县、乡层面实现资源共享,

  让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到更广阔的基层地区。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未来文成县的基层医疗机构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根据《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基层医院将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在硬件资源上满足首诊需求;借助省级示范性卫生院创建,医疗资源下沉等机会提高服务水平;运用医保差别化支付、医疗价格杠杆和规范转诊程序等手段引导有序就医。

  王彩莲表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分级诊疗格局,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打通,“需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