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华医学会会议赞助明码标价 收受药企8.2亿

  日前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揭开了医药领域又一“黑洞”:中华医学会在2012-2013年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中,用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作为回报,以20万元至100万元价格公开标注不同等级的赞助商资格,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然而“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审计之后,天价的赞助并未杜绝。医药领域的学术会议如何开得“明明白白”?

  会议赞助明码标价

  在中华医学会官网上,一份“中华医学会2014年学术会议计划”赫然在目。“中国网事”记者初步统计发现,其中国际学术会议有14个,国内一类学术会议有67个,中青年学术会议有17个,国内二类学术会议189个,此外还有培训班42个,其他学术会议36个,共计超过350个,比起2010年会议计划多出了100多个。

  在其官网“会议通知”一栏,记者下载到了多份会议的招商手册。对比其中四份招商手册,记者发现,展览、广告、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分类大同小异,只有报价因会而异,一般将合作伙伴分为白金、金、银、铜四个级别。比如,在今年3月发出的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4会议通知中,白金级别合作费用是40-50万元,金、银、铜级分别是30-40万元、20-30万元、15-20万元。

  在另一份招商手册中,会场所有地方都被利用上:扶梯、天井、餐厅、通往宴会厅的连廊入口处,每个地方都可以接受广告赞助。代表胸卡、会议本和笔、会议用包、矿泉水、班车都可以做广告,就连茶歇区也可以放置带有公司标志的欢迎牌。一些美其名曰的“温馨小提示”也被利用得淋漓尽致,比如企业在会议期间通过短信平台,面向所有参会代表发送会务通知(70字符以内),每条8000元。

  不仅如此,与会医生的通讯录也是吸引赞助企业的“法宝”之一。27日,记者匿名向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询问是否还有2万元“大会茶歇”冠名项目,工作人员说:“你问得太晚了,性价比这么好的项目早就被其他企业预定了。”

  当记者继续询问如果赞助其他项目,是否还能拿到参会医生通讯录时,对方表示:“我知道你们的需求了,就是想多认识一些人。学术会议的通讯信息是基本的赞助回报,怎么会没有呢?”

  高收费≠高学术 业内人士吐槽信息被泄露

  实际上,学术会议要交以高额的费用,并非这一个主办方如此。在不少医学类的会议中,赞助都成为常用的手法,个人信息也被拿来“流转”,遭到网友和业内人士的吐槽。

  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北京正安中医骨伤科专家罗炳翔在微博上说,一直感觉当今中国许多神乎其神的、脍炙人口的、费用高昂的、新手术新药品新仪器,多是通过“医学学术会议”普及推广给广大基层医院一线医生,推广过程就是一个洗脑过程,直到医生们终于认可并如火如荼应用于患者。

  在一些会议中,缴纳了相应的赞助费后,企业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与会医生的电话,一些医生却遭遇个人信息外流的困扰。

  在知名医学论坛丁香园上,一位医务人员曾吐槽,收到一个北京的电话,打着中华医学会、万方数据库合作伙伴的名义,推销SCI论文出版服务。“这是这个月的第二次了,上一次是交钱帮着出书。还有一次是猎头公司,说青岛有个实验室主任的职务是否有意向,交一定费用可以成为他们公司的VIP客户,优先优质推荐岗位。”“电话几乎成了热线。”

  一位医药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还不够充分,在国外,不经允许是不可以对外公布的。但是从我多次参会的经验来看,通常主办方都会很‘贴心’地准备一份册子,公司名称地址、参会代表职务、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一应俱全。”而作为回报,这些参会人员信息也成为赞助商的囊中之物。

  业内人士指出,学术会议不断增加,企业热衷赞助,会议费随之飙升,主办方生财有道,参与者正常听课,看起来各方都得利。但滋生的巨额费用不仅加重了公司负担,也直接间接拉高了药价,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这些成本还是要转嫁在患者身上。

  学术会议如何数量更合理,质量更过硬?

  学术会议要不要开?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新技术、新治疗办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的医药界而言,这些会议作为交流、学习、培训和提高的平台,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线医生参与高水平或是国际化的大会,就能无缝对接先进的医学动态。

  专家认为,想要“明明白白”地开学术会议,就得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将药企的流通环节透明化,对会议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减少不规范操作的空间。

  医药学网站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建议,规定会议中社会活动的时间不得超过总体时间一定百分比;学术会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条件承诺提供或提供可能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处方行为产生不正当影响的其他任何利益;所有的互动交流活动都应当选择在有助于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等。

  同时,对于协会收费的范围和方式也应规范。例如,曾有协会通知将在全国组织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复训工作,收费850元,随即在网上引发了大量医务工作者吐槽。有医务工作者吐槽说:“宁愿去重考证,重考不花钱。”

  “究竟哪些钱协会可以收、哪些钱不能碰,需要予以明确。”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可以事先建立起一些公开的规则,譬如说何种服务可以收费,收取会费不能变相以行业准入为前提等。

63
2014-06-29 14:28:26浏览4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新闻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