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可穿戴设备引爆医疗革命 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

  能测心率、血压的手表,能记录运动量的袜子,能随时了解健康状况的手机软件(APP)……这些时尚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大众消费群体中日渐火了起来。但这些新奇的小玩意真能在运动、健身、社交、健康管理上起到预期效果吗?到底有多少人会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为之买单呢?

  可穿戴设备引爆医疗革命

  健康管理理念的兴起使可穿戴医疗有了广泛的需求基础。从苹果UP手环到谷歌眼镜,涵盖了健身、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有人甚至预言“可穿戴医疗革命”即将引爆。

  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约合480亿人民币),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推动。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数据显示,2012年约有3000万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领域,比2011年增长37%。北京山海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赵邑新说,可穿戴设备24小时紧贴人体的特性可以进行持续医疗监测,并通过皮肤震动进行无声的睡眠唤醒。以苹果UP手环为例,将它缠绕在手腕上,就可全天候跟踪睡眠、饮食,帮助用户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还可设定每天的运动量目标,并跟踪、督促。

  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

  尽管可穿戴医疗的前景很美,但其价值并未真正显现,已面世产品与用户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韩国一家网站曝光的三星智能手表的销售数据显示,其日销售量仅为800~900台,远低于预期,主要因为价格贵。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价格,产品的用途、功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会影响购买欲。《生命时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消费者主要存在3方面顾虑和疑惑。

  1.非必需品,可被替代。比起智能手机,市面上的智能手表、手环等并不具有颠覆性,也因此遭到冷遇。以手环为例,索尼的Core手环与雷蛇的Nabu手环都可以记录睡眠时间和跑步、走路距离,但许多手机,甚至非智能化的计步器也有这些功能。ABI分析师弗卢德说:“智能手表复制了智能手机的功能,虽然技术趋于成熟,但在商业上还不可行。”

  2.不太实用,弊端太多。在北京国贸工作的魏先生刚买了UP手环,还下载了对应的手机软件。他告诉记者:“刚开始觉得挺新鲜,每天都记录自己的运动量和饮食,但久了就觉得不实用,比如拍食品条码算热量功能,数据库里的条码不全,很多食品查不出来;24小时监测睡眠功能需要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但蓝牙特别费电。我现在基本只拿它当计步器用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曾试用过一款智能手表,但因其外形难看、待机时间短,用了两天就不用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对《生命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跟业内一些大型公司座谈时也谈到,不少可穿戴设备存在需要经常充电等弊端,说明确实需要解决降低功耗等问题。”

  3.宣传夸张,更像炒作。记者近日走访北京青年路一家商场时,被推销了一款防跌倒手环。销售员介绍说,手环可修改人体磁场,增强平衡力。记者受邀体验了一把:双臂张开,单腿站立,然后被用力按压肩膀,记录坚持时间。随后戴上手环重复一遍。结果第二次坚持的时间比第一次久,平衡力似乎真的提高了。但记者感觉到,销售员两次按压的位置和用力方向不同:第一次按压位置偏外,用力方向朝外;第二次都偏向内侧。这样的“神奇”效果显然不可信。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玉娟对此表示,心理暗示效应远比实际功效要大。刘清君也指出,有些产品为扩大宣传,可能会介绍自己有一些神乎其神的效果。也正因如此,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可穿戴设备很多是被炒作的概念,离真正的医疗健康还很远。

  五年内难以形成大产业

  消费者不买单,让业内企业深受打击。比如,有分析师认为,积极投身可穿戴设备领域研发的九安医疗重磅推出的iHealth产品对公司业绩贡献并不大。

  “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认为,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五年内还无法成为一个大产业。用户反馈的不实用、不易用等问题客观存在,仍需从业者进行技术探索。”北京慕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栋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非侵入性血糖监测设备,无需扎针就能连续监控血糖,解决了糖尿病患者的苦恼。但它毕竟是一个前期产品,测出来的数据到底准不准,能不能指导患者管理健康,谁也不敢保证。”

  但曹栋栋同时指出,老百姓在消费心理层面的接受度不高,也是可穿戴医疗受冷遇的原因之一。“人们对新生事物都会报以怀疑的态度。比如网上购物刚兴起时,我也在想,没看到东西怎么敢给钱。再比如,触屏手机刚上市时,价格贵,还颠覆了人们用键盘的习惯,许多人都不适应。但大家慢慢发现没有键盘也很好用,而且随着批量生产,价格也没那么高高在上了。”因此,曹栋栋相信,可穿戴医疗产业的未来仍是一片光明

  时尚、舒适、精准,都不能少

  如何做出“非花瓶”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心,专家给出了5个建议。

  1.建立医疗服务系统。可穿戴医疗产业归根结底要落脚在健康管理上。曹栋栋说,不少用户记下了每天的身体变化,却不知道下面该做啥。“可穿戴医疗不能是简单的数据堆砌,更要建立医疗服务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陈伟伟指出,把数据交给体检机构或健康管理公司是解决方案之一。不少“先行者”已获得进展,比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深圳某小区启动“低成本家庭健康管理示范项目”,居民将可穿戴设备接入机顶盒,就能查看分析判断、术语解读和就医建议等。

  2.穿戴形式更贴近生活。“不少腕带、手表戴着不舒服,接触人体面积有限,获得的生理参数不准确。”曹栋栋说。许多厂家意识到这一问题,生产出背心、胸罩、床等,不仅收集的信息更多,而且舒适性更强。刘清君说:“例如,过去在胸前绑心率带,可以测跑步时的心率,尽管数据较准,但不舒服。后来有人尝试了腰带式心率带,戴着舒服,但离心脏远,数据又可能不准。如何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达到美观、舒适,仍需探索。”

  3.顺从用户的穿戴习惯。刘清君认为,可穿戴医疗需要顺从用户的穿戴习惯,包括尽量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尽可能自动获取数据。最近也有报道称,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制出一种新型电池,能为可穿戴设备提供运行10年的电力。

  4.针对不同人群研发产品。刘清君说,针对不同人群设计是可穿戴医疗的发展方向。“比如说,针对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测血糖的痛苦,设计非侵入性血糖监测系统,这样的产品自然有人买单。”但对企业而言,这一理念存在风险。刘清君说,有公司曾打算为育龄女性提供能便捷测排卵的设备,但受众较少让他们顾虑重重。

  5.加入时尚元素。尽管不少人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时尚性大于实用性,但曹栋栋认为,这两者不矛盾。“可穿戴设备一定要酷,要在工业设计上下功夫,才能变成大众化产品。”

63
2014-05-20 11:52:47浏览24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