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医改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聚焦医改

私人诊所离我们究竟能多“近”?

举报/反馈
2014-03-05 17:45:0239健康网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就近”!这让编辑想起最近挺火热的新闻:北京市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今年5月份就开始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

  换句话说,今后大医院不能“独霸”医生了,他们想在哪儿坐诊就到哪儿坐诊,不想奔波的话,还能自己开诊所。

私人诊所离我们究竟能多“近”?

  领导还强调,配套制度改革也会跟上。真的假的?力度还挺大。编辑忍不住想了想今后——

  头疼脑热不着急 下楼拐弯就能医

  一直以来,我们是这样描述看病的——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不说多,说多了都是泪。

  国家也不是不想改变“看病又难又贵”的局面,于是我们渐渐看到“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医疗网络”、“层级就诊模式”这些专业词汇。

  看上去很美,可也只是看看。大街上随便抓几个人问问,您去过您家所在社区的卫生所吗?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都不知道在哪儿;没去过;去过,去打针……

  事实证明,社区诊室宽敞明亮、设备高大上,患者也不见得就买账,顶多也就是个注射室。真能吸引患者去社区医院看病的,那还得是大夫。

  如果真有一大批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的大夫能走出医院,开办诊所或者到社区医院坐诊,那对老百姓可“真真儿是极好哒”!

  未来,咱有个头疼脑热,说不定出门下楼,拐个弯儿就能瞧上大夫啦。更幸福的是,这大夫还有可能就是以往你削尖了脑袋都排不上的那一位。这个,可以有!

  大病不用找熟人 绿色通道进家门

  想想挂专家号那架势,没人心里不害怕。预约挂号网站上,哪怕主任医师的头衔儿前面还有个“副”字,等上个把月也是常事。

  不想等啊,那您请早儿,四更天儿出门,五更天儿排上队,估计还能捡个漏。要是碰上急症,那真能急死人!

  实在不行,那只能托关系、找熟人。为了看病,别管这关系拐了多少弯儿,也得厚着脸皮去认亲。

  所以编辑认为,这私人诊所越来越多的好处,日常就医方便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急症大病时,通过诊所连接大医院与患者家庭的生命通道。

  毕竟,真正能够将私人诊所开起来的医生,绝大多数还是能够于所在医院独当一面的“带头大哥”。就算不是大哥级别的,谁还能在自己的工作单位一个熟人儿没有啊?

  表面上,他们似乎脱离医院开始了单打独斗,实际上,他们的身后仍然是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技术高超、设备先进的大医院。碰上确实需要去医院就诊的患者,您说是患者自己找上门儿管用,还是咱们医生的一句话管用?

  对于患者来说,这条以“大医院—专家—小诊所”为链条的绿色通道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

  过去看病一头驴 今后只要一只鸡

  曾经,看病贵到啥程度?编辑查了查,说一头牛白养可能有点夸张,但说一头驴白养,也还贴切。

  今后,私人诊所若增多对于缓解看病难问题,绝对是一把利器,方便、及时、可靠。可是,贵吗?

  不能埋怨患者不知足,买东西还有“物美价廉”一说,医疗服务凭啥不行?况且,患者也没指望看病不花钱,只是希望能便宜点,至少是能够负担的程度。

  之前说过,领导表态配套制度将会跟上。编辑想到,若从国家到地方真的下定决心力保“医生开诊所”,不知这股改革的春风是否能将医保制度也一并吹绿呢?

  届时,诊所看病“只要一只鸡”,咱何乐而不去?

  治病救人感情真 医生患者重信任

  过去一年,医患关系前所未有的紧张,归根结底,是因为没了互相信任。患者老觉着医生的诊治不靠谱,不是害命至少也谋财;医生也老觉着患者都手握录音笔,怀揣大砍刀,为了不被算计,都省着、悠着。

  为什么没了信任?编辑突然想起小时侯因为外伤或者拉肚子,经常被爸爸背着去一家忘了是镇医院还是卫生所的地方看病。其实,编辑几乎所有的小病痛都是那里的同一位医生伯伯帮忙搞定的。

  换药时,他会安慰疼得龇牙咧嘴的编辑;打针时,他会问东问西,安抚编辑恐针的小心灵;打点滴时,他还会时不时在旁边问学习问生活,逗编辑开心。

  虽然编辑从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还是清晰记得他打的屁股针,居然一点也不疼。初中时,编辑离开了那里,此后看病的医生,坦白说,未曾记得过好。

  之所以没信任是因为没感情。如今的患者对于医生来说,大多是交谈三五分钟的“一次性患者”,医生同样也是患者的“一次性医生”。这样的相处和沟通模式,何来感情,更无信任?

  如果今后越来越多拥有德艺双馨的医生、科学合理就诊流程、温暖细致服务态度的诊所各处开花,人们还会起早贪黑地去排队看感冒吗?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旦患者愿意走进社区诊所、私人诊所看病,并与医生有了更多的相处和交流,那么,理解和感情都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长此以往,医患之间重建互信也就不是奢望。

  编辑感悟:

  展望了这么多的美好后,不能忽视的是,在职医生办私人诊所若要成为普遍现象,还有太多的关卡要过。医生个人的精力是否能合理分配、医院及制度的掣肘、找投资的困难、盈亏与风险自担产生的巨大压力……哪一关都不是能够轻松逾越的。

  但编辑还是想说,最最重要的还是用高医技、真情谊去改变患者观念,一旦软硬件都具备,患者也愿意走进诊所,那所有的困难都能变成浮云。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