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饮食

专家称“舌尖上的癌症”大部分靠谱

举报/反馈
2013-09-27 08:12:50凤凰网

  “舌尖上的癌症”引热议专家称大部分靠谱

  红肉有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酒精饮料有增加口腔咽喉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而韭菜则可能降低胃癌的风险……

舌尖上的癌症
舌尖上的癌症。

  近日,微博上一张“舌尖上的癌症”医学图谱广为流传,引发网民热议。在图谱中,作者一共列举了近20种食物和15种癌症的关系,并且分别用红色、黄色、深蓝和浅蓝色分别显示该种食物增加或降低某种癌症风险的可能性,这其中有大家熟知的致癌风险物比如黄曲霉菌,也有一些一直以来被当成健康元素的营养素“中枪”,比如高钙饮食和β胡萝卜素就被提出,可能有致前列腺癌和肺癌的风险。

  这张“舌尖上的癌症”医学图谱靠谱吗?是否有临床试验作依据?据几位专家介绍,图谱里的大部分内容比较“靠谱”,但有些结论也存在争议。而且,对每个人来说,需要辨证施膳。

  图谱评价——

  图谱出自美国癌症研究所

  最早,微博用户“医学美图”发表一张名为“舌尖上的癌症”:那些增加或降低肿瘤风险的食物”的图谱。图片中,横排是各种癌症分类,纵排是不同的食物或营养元素,格子里用不同颜色标注了这些食物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图谱引发了转载的热潮,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质疑这一图片的来源及准确性。

  其后,“科学松鼠会”成员、临床医学硕士“箫汲”发表博文向用户呈现了这幅图谱的全貌。博文指出,这一图谱是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综合了几千项研究,根据不同研究的证据强度,以及某种食物、营养元素、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的相关程度,制作出的关于风险相关性的图表,而为了避免太学术化,翻译过来的中文图谱依据这一研究结果进行了重新制作。

  图谱生动易懂但不可硬套

  在这份图谱中,记者看到,横排是各种癌症分类,纵排是不同的食物或营养元素,格子里分别标注了这些食物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图谱生动易懂,方便理解和运用,但是对这幅图也不能太迷信。”对此,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兵博士表示,从整体来讲,这个图谱有一定科学性,但是,对个体来讲,就不一定了。

  陈小兵解释说,癌症是多病因疾病,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病毒因素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在研究饮食与抗癌和致癌的关系时需要考虑摄入某种食物的时间长短和剂量大小。“脱离具体时间长短和剂量大小谈论饮食的利与弊,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再‘好’的食物,也不能过度摄取;再‘坏’的食物,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也会接触到。”陈小兵提醒大众,这幅图可以参考但不能生搬硬套,毕竟每个人情况不同,饮食也应该因人而异。

  图谱供参考而非绝对

  “箫汲”在博文中也同时提示读者,本图根据大量统计数据制作,对健康防癌确有指导意义。但是,对个体而言,吃某种增加癌症风险的食物,并不等于一定会患癌症;同样,只吃降低癌症风险食物,也并不能保证一生不患癌。只是希望通过此图,尽力让大家学会如何降低患癌的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是否致癌是要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等才可下结论;而是否会患癌症原因非常复杂,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众多综合因素影响,图片是供参考而非绝对,“就算是可致癌的物质,也要看食用的时间和剂量。”

  美国民间组织“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普度大学博士“云无心”常常在博客上就公众关心的打针西瓜、人造鸡蛋等传言作出科学解释。他说,微博上常常出现“一个可怕案例”和“疑心与食用了某种物质有关”这样的推论,消费者应该直接无视。什么食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并不是一个案例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不适宜如此夸大。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也给记者举了一个小例子:所谓食物相克的道理深入人心,实际上其中很多都是不科学的。例如说海带忌猪血、同食便秘就看不出理由何在,海带本身是有利于通便的,而猪血也没有涩肠的作用。包括流传甚广的菠菜和豆腐、海鲜和水果不能一起吃也不应如此绝对。

  又如,在网络上盛传的“人体排毒时间表”与现代医学科学的相关概念就相去甚远。“科学松鼠会”成员、外科医生李清晨表示,“有说法称23:00-凌晨1:00肝脏开始排毒。事实上肝脏是个‘小时工’,你什么时候喝酒,它什么时候启动针对酒精的解毒功能,如果晚上没喝酒,也就不存在解毒这回事了。”李清晨说,人的身体是一架非常精妙的“机器”,代谢、排泄及解毒的体系非常完善,根本无须刻意地去“排毒”。

  图谱解说——

  酗酒伤肝伤胃是最危险的饮食习惯

  这张图谱里,食物、生活方式与癌症的关系,用四个不同的颜色表示,红色代表“已确证增加风险”,黄色代表“可能增加风险”,深蓝代表“已确证降低风险”,浅蓝代表“可能降低风险”。

  记者注意到,图谱里,酒精饮料是最危险的致癌食物,被注明“已确证增加”五类癌症的风险(包括口腔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绝经前乳腺癌、绝经后乳腺癌),此外还“可能增加”肝癌的风险。

  “酒精伤肝,这是毋庸置疑的。”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肝外科主任刘景丰介绍,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工厂”,酒必须经过肝脏解毒。长期酗酒,会导致肝脏过度负担,发生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

  福州总医院普外科主任王烈介绍,长期饮酒,且饮酒过度,还容易破坏胃黏膜。胃黏膜破坏后,胃失去了保护,高酸性的胃酸就会腐蚀胃,胃易溃疡。溃疡长期不愈,癌变的可能性就很大。

  高盐饮食也会致癌咸鱼最好还是少吃

  图谱中,“广式咸鱼”,“盐、咸食”也被列为“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食物,前者被指增加鼻咽癌风险,后者则是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

  据了解,广式咸鱼的制作有一道“霉变”的工艺,专家在用广式咸鱼喂养大鼠的实验中发现,大鼠鼻腔及鼻旁窦癌发生率增加。

  王烈提醒,这些腌制、发酵的东西都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会增加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是得到公认的。福建胃癌高发,就跟亚硝酸盐有关。

  含糖饮料最“清白”?专家否定这一结论

  在图谱中,最“清白”要属含糖饮料,与15类癌症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含糖饮料真的没有危险吗?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欧阳学农告诉记者,人体的能量主要靠摄取葡萄糖,含糖饮料能提供不少人体所需能量。但是,现代人并不缺乏能量,喝大量的含糖饮料,再加上运动缺乏,多余的能量就会导致人体肥胖。而肥胖会造成人体代谢紊乱,加大各器官的负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息息相关,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所以,含糖饮料绝不能大量饮用。

  烧烤、膨化、油炸食品也是高危致癌食物

  采访中,欧阳学农反复强调,一定要自然饮食、健康饮食,不能吃垃圾食品。他说,烧烤、膨化、油炸食品最好少吃,尤其是孩子。这三类食物上了他的“饮食黑名单”,也是他在工作中反复交代病人的。

  欧阳学农说,烧烤会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这是公认的化学致癌物。膨化食品往往要加入膨松剂之类的添加剂,有些膨化食品会在表面加上氢化油脂,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而很多油炸食品的油反复使用,也包含大量反式脂肪酸,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如脂肪肝、高血压、胆囊炎、胃病、糖尿病、肥胖,还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癌症的危险。

  β胡萝卜素具有双重“身份”

  据了解,这一图谱是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综合了几千项研究,根据不同研究的证据强度,以及某种食物、营养元素、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的相关程度,制作出的关于风险相关性的图表,而为了避免太学术化,翻译过来的中文图谱依据这一研究结果进行了重新制作。

  图谱中记者看到,红肉有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黄曲霉素有增加肝癌的风险,而酒精饮料则有增加口腔咽喉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此外,图谱中也提示了哪些物质有降低癌症的风险:例如母乳喂养降低乳腺癌的风险,韭菜可能降低胃癌的风险等。

  在图谱所列的食物中,β胡萝卜素最受争议,因为图谱显示β胡萝卜素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而在其他的报道中,也表示β胡萝卜素对人体有好处。

  对此,陈小兵说,医学界对β胡萝卜素与癌症的关系确实有很大争议,有调查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能降低消化道肿瘤的风险,但会增加肺部肿瘤风险。不过也有另外的实验表明,不吃胡萝卜的人比大量食用胡萝卜的人肺癌发病率要高出7倍。“有这种矛盾的研究结果,我认为很正常。毕竟前者是β胡萝卜素化学合成制剂,后者是天然的含大量β胡萝卜素的胡萝卜。”

  特别提醒——

  食疗养生需辨证施膳

  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最好的药物,在国人心中传统的食疗养生一直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药补不如食补。

  “食疗养生,最高的境界是‘注重整体,辨证施膳’的个体化饮食。”陈小兵建议食疗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不同的季节选取合适的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和烹调。他举例说,不同地区的饮食结构大为不同,如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十大健康食品是番茄、菠菜、坚果、花椰菜、燕麦、鲑鱼、大蒜、蓝莓、绿茶和红酒,多食用这些健康食品不仅预防癌症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但是《大众医学》杂志组织我国60位权威营养学家评选出的中国特色的十大健康食品却是大豆、十字花科蔬菜、牛奶、海鱼、番茄、绿茶、黑木耳等菌菇类、胡萝卜、荞麦和禽蛋蛋白。

  不过营养学家也表示,这些最佳食品,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灵丹妙药”,只是营养素种类比较齐全,比例合适,能改善和促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

  膳食纤维可助抗癌

  至于大家所熟悉的健康膳食模式,比如适当进食葱蒜、多摄入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绿叶蔬菜),都被归入“降低肿瘤风险”的范畴,特别是番茄、含叶酸食物和含硒食物。

  这些食物确实公认有益,但即便有益的食物也不是能敞开无限吃的,要看不同人群来确定。比如摄入丰富的膳食纤维改善肠道功能,降低肠道肿瘤风险,这点医学界基本都赞同。但是有些人群,比如有一些慢性肠道炎症的患者,过多摄入膳食纤维可能增加肠蠕动,结果让这些患者腹泻更加严重。

  另外,图谱上显示叶酸食物可能降低胰腺癌风险,含硒食物能降低前列腺癌风险,可要是一味过量去吃富含叶酸和硒的保健品也不好。这类食品通过日常饮食就能补充,天然的食物补充对人体更好。国外就有研究指出,虽然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能降低胰腺癌风险,但服用叶酸药片却起不到预防的作用,其实只要多吃深绿色叶菜、十字花科蔬菜(如花菜、西兰花等)、柑橘类、豆类(如扁豆、蚕豆、豌豆等)、全谷类食物等,就能摄入足够的叶酸,而含硒丰富的食物包括海鲜、蘑菇、鸡蛋、大蒜、银杏等,我们完全可以从饮食中获取。

  医疗链接——

  早发现四成癌症可预防

  “癌症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河南省肿瘤防治办公室研究员陆建邦说,2011年,河南大概新发癌症患者有16万人。

  据统计,河南是肿瘤高发省份之一,恶性肿瘤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比上世纪70年代整整翻了一番,5个逝者中就有1个死于癌症。危害河南的前四种癌症,依旧分别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

  癌症虽可怕,但陆建邦说,至少四成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他解释说,一般在接触一定量的致癌物质10年或更长时间以后,才会引起细胞突变进而发生癌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防、干预和早期发现,把癌症消灭于“萌芽”阶段。

  陆建邦建议,20~40岁的人每三年到医院进行一次体检,4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要特别注意检查甲状腺、口腔、食管、肾、肝、淋巴结、卵巢等有无肿块。此外,生活中一定要限盐少油,多吃新鲜食物,少吃烟熏油炸食品。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