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权威发布

精神卫生法今起实施 明确“非自愿医疗”概念

举报/反馈
2013-05-01 09:04:59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徐武,武钢工人,10年前,因不满“同工不同酬”问题,将工作单位告上法庭,败诉后反映问题,最终被强制接受精神病治疗多年。

  周鸣德,上海普陀区人,因母亲在医院就医后瘫痪,索赔无果,四处反映多年。2008年4月在家人要求下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67天。

  朱金红,江苏省南通市人,与亲生母亲因房产问题产生纠纷,被母亲强制送到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精神治疗。

  这几个人互不认识,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都因为各种原因“被精神病”。

  “被精神病”顾名思义,就是不该收治的个人被轻而易举地送进精神病院进行隔离治疗。因侵犯人身权利,“被精神病”一直饱受诟病。几十年来,有关人士和媒体一直在呼吁,但“被精神病”始终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很多人都认为,究其原因,是我们缺少一部有关精神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

  从今天(1日)起,我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法律——《精神卫生法》开始正式施行,首次明确了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医疗”的概念、标准和程序等,也被称之为“被精神病”的终结者。

  一部法律从1985年启动立法工作,到2012年终获通过,2013年的实施,走过了将近28个年头。这部法律真的能杜绝“被精神病”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将给精神疾病患者带来哪些保障?

  防止“被神经病”三原则加一机制

  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要确诊一名住院病人,需经过两道程序:门诊医生确诊;住院前再由经治医生复诊。承担责任的应该是最终给出确诊结论的经治医生,因为,精神障碍的鉴定必须为医学鉴定而非司法鉴定。十几年来多次参与《精神卫生法》立法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唐宏宇最有发言权。

  唐宏宇:《精神卫生法》希望通过设定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防止把精神正常的人诊断为精神病,同时规定了法律的责任,惩处违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将非精神障碍患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的。

  根据唐宏宇的介绍,防止“被精神病”总结起来是三个原则加一个机制:一是自愿原则;二是尽可能限制非自愿医疗的原则,即“无害则无非自愿”,具体做法是设置标准和程序的双重关隘,阻止不必要的非自愿住院治疗,防止把不该住院的收住院;三是患者权利至上的原则,四是建立救济与纠错机制。

  唐宏宇:第28条第2款,规定了非自愿就诊的三类送诊人,除此外,任何其他人不得单独作为送诊人送诊。比如同居的男朋友把女孩儿送到医院里来,就不符合这三类的要求,你不能送,必须通过她的单位或者家里人。这样规定,从启动环节尽量缓解“被精神病”,从刚开始就要把入口堵住。

  “非自愿住院治疗”标准严格

  而对于“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标准”,必须是有伤害,还必须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符合“非自愿住院治疗”。唐宏宇提醒说,我国的标准像美国一样严格,可以大大减少“被精神病”事件,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操作不当将会影响到精神疾病患者的及时治疗。

  唐宏宇:比如我们现在规定“无害则无非自愿”,患者如果没有出现明确的行为,他就住不了院,只有等他出现了明确行为才能够非自愿住院,耽误的是他的治疗。我们一方面尽可能阻止“被精神病”,同时也可能把真正需要治疗的精神病人漏掉。

  但其实,防止“被精神病”并非《精神卫生法》的立法宗旨。目前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达到了1亿,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了1600万,由精神障碍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已经位居各类疾病负担的首位。中国卫生法协会常务理事郑雪倩认为,防治精神障碍性疾病已经成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件。

  郑雪倩:国家要立法就是要解决怎么防治、预防和治疗康复精神障碍疾病的病人,同时要解决一些社会矛盾来缓解这些贫困家庭的负担,来保证社会的公共安全。所以我们说精神卫生法的制定体现了国家政府关注精神卫生工作,而且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精神卫生服务,更好的来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利,来平衡公众利益与患者权利之间的利益。

  心理健康及精神障碍预防提升至法律层面

  在80多条的法律条文里,第二章中,我国还首次将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预防提升到法律层面,郑雪倩认为这将防范精神疾病发生的关口大大前移。

  郑雪倩:一个是在学校工作单位就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开始和从单位开始就预防。另外,对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的时候,他要给予一些心理的援助,心理的帮助。从社区的角度,他提到要在社区范围里帮助和进行心理的疏导。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互相关爱,媒体也要开展这种宣传,这些方面都增大了预防。

  除了关口前移,出院患者的后续康复工作同样需要加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长期困扰精神卫生机构的病人治愈却无法出院,大量病人压床的情况。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谢斌:社区康复机构要为需要康复的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今后按照法律规范,可能要提供专门的场所,要具备让他恢复社会甚至劳动功能的条件,要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康复训练。

  不过,一部辗转了27年才最终出炉的法律,要想解决1亿人口的精神障碍问题还是远远不够,在医疗机构的人员培训、资金安排以及全社会对于精神障碍的歧视等多个方面,都需要时间来改变。

  《精神卫生法》出炉前后始终争议不断,就在《精神卫生法》即将实施之前,有民间机构指出精神卫生法“监护人权利过大、诉权缺乏保障、医生解释权过大”等不足,无法避免被强行送精神病院。

  我们也相信《精神卫生法》还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也不相信仅凭一部法律就能中介“被精神病”等乱象,但我们不应只关注这部法律存在的问题,而是应着看到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人无完人,事无巨细”,无需苛求一部法律完美无缺,只要关注它的落实、执行、修订和改良就好了。

唐宏宇主任医师精神科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