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放心饮用水的健康之争 喝什么水才真正健康迷惑国人

  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水到底应该怎么喝反而成为问题,这不得不说是巨大的讽刺。

  我们到底应该喝怎样的水?

  倒退回几十年,这个问题只会换来白眼。到了今天,却很难找到答案。在环境和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自来水杂质多,烧开水去除不了有害物质,桶装水不可靠,饮水机会二次污染,直饮水管网不一定卫生,就连以某高端著称的进口矿泉水也被曝光菌落超标。

  根据美国环保总署2005年发布的水质调查报告,供水系统中有机污染物2110种,饮用水中含765种,其中190种对人体有害,20种为确认的致癌物,23种为可疑致癌物,18种为促癌物,56种为致突变物。

  2012年7月,我国从1985年开始使用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终于公布了新版本,检测指标从35项增至106项。其中,毒理学指标就达到了74项,几乎是原标准的5倍,有机污染物也从原来的5项增至53项。如此严格的标准可以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新国标却因为种种原因法实施,我们至少要等到2015年。

  天花乱坠的技术

  怎么办呢?我确实需要一款净水设备了,于是我开始上网查找各种水质净化调研论文,同时打电话给从事净水行业的朋友,让他推荐一款靠谱的净水器。

  朋友直接把我带到了电器商城,告诉我一个最直接的挑选方法:拆!

  拆什么?拆开净水器的外壳。“现在市面上的净水器,里面无非就干一种事:过滤。”

  而过滤的主要工具,是各种滤芯。以一组市价二千到五千的厨房下装净水机为例,它的过滤系统通常由并排的几种滤芯构成:

  第一级:PP棉滤芯

  这是一种用无臭无味的聚丙烯树脂制成的纤维滤芯,上面有均匀细密的滤孔,过滤精度通常是1微米到5微米,能去掉粉尘、沙粒,酵母细胞、大肠菌等。

  第二级:活性炭滤芯

  活性炭我们不陌生,这种用烟煤、木头、椰壳等经炭化而成的黑色多孔物质,由于上面密布微小孔隙,每克活性炭的表面积摊开能有1000平方米,比两个标准篮球场还大。因此,它有巨大的吸附能力,对异味、余氯、有毒有机化合物、一些重金属等去除能力特别强,能明显提高水的清澈度。而且,由于它把许多大分子杂质去除了,后面的高精度过滤膜(比如微滤、超滤、反渗透膜等)的工作也减轻了,寿命和表现可以得到提升。

  但是,活性炭的缺点是寿命有限,用上几个月就必须更换,一旦它吸满了污染物,就会重新释放到水里。而且活性炭中容易滋生微生物, 如假单细胞菌属、产黄菌属、芽胞杆菌属等,因此有些厂家会添加银元素等抑菌剂。

  第三级:过滤膜滤芯

  不管厂家叫它“亲水膜”、“高滤膜”还是其他,它们在业内都按照过滤精度和原理,有着统一的名字。就像活性炭滤芯一样,这些膜滤芯有使用寿命,要按时更换。它们的过滤精度由低到高分别是:MF微滤膜、UF超滤膜、NF纳滤膜和RO反渗透膜。这样说你就明白了,最高标准的反渗透膜,过滤完的是“纯水”,过去通常用于工业——比如制造计算机芯片。其他膜效果递减。

  我观察了一下市面上的净水器,果然主要都由这几种滤芯构成。只不过,有些机器可能在第一级加了“砂滤”(如石英砂滤,主要去除悬浮物和颗粒杂质,对其他污染物没有去除作用,更没有保健作用),或是在最后加上臭氧、紫外线消毒等。

  朋友说:“现在国内外制造过滤膜和滤芯的厂家很多,价格相差一倍以上。就拿UF超滤膜滤芯来说,好的滤芯能过滤掉99%直径小于0.005微米的污染物,而差的可能只能滤掉50%,或是时多时少,过滤精度也许根本没有它声称的那么高。”

  我傻眼了,那怎么挑?

  他拆下一条滤芯,在侧面找到个圆形的标志,里面印着NSF。“NSF是一家国外的非营利第三方认证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食品安全与饮用水安全与处理方面的指定合作中心。如果一个滤芯或者净水机打上了NSF的标记,你可以相信它达到了宣传资料上说明的过滤能力,而且工艺和设计都是无污染和功能性缺陷的。”

  不过,要取得这种认证非常费时费力,起码要折腾八个月到一年,这中间已经够竞争对手换代几次了。而且,就算一台机器拿到了NSF认证,以后要更换一个螺丝的话,都要重新认证。难怪,很多国产品牌的机子上根本找不到这个标志,而有这个标志的价格则要高一大截。

  国内有没有相应的认证呢?

  “有,卫生部的。但是,净水器这个行业是近年才在国内兴起的,标准并不规范,而且不乏潜规则,所以……”

  健康之争

  不再纠缠于认证的问题,我开始考虑每种过滤系统的实用性。超滤和纳滤其实已经可以达到直饮水的标准,但不是百分百安全。反渗透膜虽然费水耗电,毕竟过滤纯度高,就算水里有再多污染物,也不用担心了。

  但是,完全纯净的水真的健康吗?

  我最近去过的一个饮水与健康论坛。台上的专家对“纯净水对人体健康到底好不好”这个话题,各执一词,争辩得面红耳赤,到最后也没得出一个定论来。

  在支持纯净水的专家看来,随着污染的加剧和检测手段的提高,哪怕开水里也会有许多有害物质,比如藻类毒素、有毒无机物等,它们虽然不一定会立刻致病,但长期积累带给人体的伤害不可小觑。完全的纯净水可以摒除各种潜在的有害物质,因此是最安全的饮用水。

  而反对的专家也提出了不少论点:1.水里面含有许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钙、镁、钾等,如果全部滤去,会影响营养均衡;2.完全纯净的水是偏酸性的,而人体本身是偏碱性的,长期喝纯净水会打破酸碱平衡;3.纯净水会造成营养流失。

  然而,当我深入调查这些专家的背景,却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支持纯净水的专家,通常跟净水企业或是膜生产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对纯净水的专家,往往跟一些高端矿泉水或功能水企业走得很近,有的专家甚至大肆吹捧电解水、磁化水等的神奇效用。

  为了找一个可靠的第三方资讯来源,我从世界卫生组织下载了2011年的《饮用水质量指南》(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第四版。这本厚达564页的手册,主要讨论的是维护水源安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对人体长期安全的饮用水准则。

  就纯净水与人体健康的关联,世卫组织在指南中称:“脱水是人造的饮用水。需要关注的是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或其比例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现在只有有限的证据描述了长期饮用这种水对健康的危险性。”(英文PDF版121页)

  “由于脱盐水是人为生产的,在水中常见的一些其他离子浓度较低,而其中有些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饮水只是这些元素来源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摄入量来源于食物。”(英文PDF版122页)

  “低矿物质含量的包装水,人们也在饮用,如蒸馏水和非矿化水,一些人使用矿物质含量低的雨水也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健康效应,对于经常饮用这些类型瓶装水是否有益处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科学证据。”(英文PDF版138页)

  “PH通常对人没有直接影响,但它是水处理运行上最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为有效进行加氯消毒,PH最好低于8,然而,较低PH的水很可能有腐蚀性。进入输配系统水的PH必须加以控制,使其对主管道和室内水管的腐蚀性最小。……没有关于PH的基于健康的准则值。”(英文PDF版249页)

  至于纯净水对于人体危害的论点,我发现大部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个名为PAAVO AIROLA的欧洲营养学家写的几本健康指南畅销书。然而,那时的环境污染显然没有如今严重,水质的检测手段也没有现在发达,他的论点可能需要再论证。

  为了确证水中矿物质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世卫组织曾经汇总了1957-2003年期间在18个国家进行的80项研究。其中部分研究认为,饮水的硬度越高,心血管病死亡率就越低,其中镁元素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一些动物实验也表明,长期喝纯净水会导致镁元素缺乏,从而引发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

  但另一些研究的结论却跟上述研究相反。Morris RW等研究者调查过英国的心脏病案例后,在2008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饮用水中的钙、镁含量跟心肌梗死没有关联,高硬度的水并不能降低心脏病发病率。只有当饮食中矿物质摄入不足时,增加水中的镁含量才有益健康。

  对于轰轰烈烈的纯净水致病的说法,国外有越来越多学者提出了异议。一位曾在哥伦比亚和斯坦福大学任教的水环境技术专家Eugene Thiers在给我的邮件里阐述了他的观点:

  “当然,谁不希望喝下去的水里留着全部营养成分,没有任何有害物质?但这种水也许只存在于某些人迹罕至,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关于纯净水缺乏营养这件事,我想说,人体每天所需的钙和镁摄入量大概是1000-2000毫克和300-400毫克,假设你喝的是硬度极高的水,每升含有48-72毫克的钙,而且一天灌下八大杯(约2升),你也只是吸收了所需量的14%左右。而一杯牛奶里含有的钙已经是这个值的两三倍了。均衡的食物才是主要的营养来源,你不是喝水饱的。”

  “至于酸碱性和人体营养元素流失的问题,看起来很高深,但它是不是忘记了一个基本问题?当我们喝下一口水时,它立刻跟唾液、胃酸等物质混合在一起,酸碱度早就改变了。再说,矿物元素如果要从人体内溶解出去的话,最可能是发生在小肠里,想想看,这些水经过胃部的时候,可能早就跟你之前吃的汉堡包、水果什么的混在一起了,哪来什么纯度可言?”

  也有道理。于是,我又去询问那个净水行业的朋友,你长期喝纯净水,不担心缺乏营养素的问题吗?

  他翻了个白眼:“现在喝水,最重要的是没有毒啊!”

2012-11-29 07:46:01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