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科研发现

美发现治艾新途径:T细胞中失活性蛋白质可抗艾

举报/反馈
2008-05-04 14:30:00

  T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至60%,它能合成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并使之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进而达到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效果。由于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攻击T细胞来使人体丧失免疫力,因此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此次科学家发现,T细胞中一种称为ITK的蛋白质失去活性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入侵能力会大幅减弱。研究结果证实,在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中,损失了ITK功能后,细胞内p24核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更令人兴奋的是,病毒的传播蔓延同时呈现一定幅度减小,且损失ITK功能后并不影响T细胞的正常存活。小鼠实验表明,丧失ITK蛋白质后,机体仍有抵抗其他病毒的能力。

  专家表示,现今治疗艾滋病主要依赖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使用,从负责病毒复制的细胞蛋白下手研发抑制剂,正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早前因研发方向的错误,默克公司终止了为期10年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令部分研究学者心灰意冷,甚至对艾滋病防治持悲观态度,因而正需要一个新型研究角度的出炉。如今美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抑制ITK蛋白质来减弱艾滋病病毒的活性,进而达到限制病毒复制的目的。虽然要用于人体临床实验仍有待时日,但无疑对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或可指导新药的产生。

(责任编辑:温小军)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