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权威发布

世卫组织:中国再不遏制抗生素或将引发全人类灾难

举报/反馈
2012-03-21 08:53:00解放网

  近年来,随着人类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果中国再不遏制抗生素滥用 可能引发全人类灾难;我国国民基本具备健康素养的只有6.48%;去年全国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多达84万例;中国的抗生素滥用已引来世界卫生组织数次警告:如果中国不控制抗生素滥用问题,将害了全世界!在昨日的讲坛现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生素滥用已成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我国滥用药物的情况比较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因此而多次警告中国,如果再不遏制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将不仅是中国的灾难,可能引发全人类的灾难。如果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细菌的耐药性,而细菌是不分国界的,当人类面临传染病的时候,可能出现无药可用的危险状况。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如首先要做细菌培养,然后再做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然后才能确定是否用抗生素。

  为了遏止抗生素滥用现象,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严格落实抗菌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医师抗菌药处方权限资格管理,对抗生素开得多的医生处方进行点评。同时,加强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很多家庭不了解就随意用药

  虽然家家户户都有小药箱,但很多人没有掌握正确的用药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年,卫生部选择六个省份对家庭用药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家庭孩子或大人生病时,家人常常在不完全了解药物的情况下开始用药。

  “孩子一发烧,马上就用退烧药”,这是许多家庭最自然的反应。毛群安说,其实,一般发烧是人体一种抗病反应,人体通过体温的升高来杀死细菌病毒。如果不恰当地使用退烧药,可能令孩子的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从而导致孩子动不动就发烧,一发烧体温就特别高,发烧的度数和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有的应该遵医嘱长期服用的,感觉症状减轻后就自行停药;有的没有咨询医生就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这些常见的用药误区都可能导致药物伤害。

  中国人急需提高“健商”

  “健康素养”,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在毛群安眼里,“健康素养”相当于“健商”,和情商、智商类似,是一种关于健康方面的能力。在针对全国六省市8万人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健商”并不高,掌握最基本健康素养的人还不到7%。中国人提高 “健商”,路漫漫其修远兮。

  毛群安表示,不要小看这个“健商”,它可是世界卫生组织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其重要程度不输给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的死亡率,婴儿的死亡率等综合健康指标。

  健康素养1/10和用药相关

  针对公民健康素养的情况,中国在2008年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共有66条。有意思的是,其中提到安全合理用药的超过十分之一。

  毛群安现场向观众展示了这些用药健康素养,他们包括“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能口服尽量不输液”,“存放药物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等成瘾的药物”,“看得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昨天现场,不少观众奋笔疾书,记下来准备带给家人分享。

  毛群安说,现在有很多老百姓感到困惑,因为一些关于药物使用的信息是混乱的,他呼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术团体要向公众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药物使用信息,错误的信息只会误导公众,造成更大的用药危险。他特别赞扬了解放健康讲坛,认为这是大众传媒和专业机构结合的非常有效的方式。解放健康讲坛为公众搭建一个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把用药方面的原则,核心的健康信息广泛地向公众传播,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这些知识。

  去年全国“药毒危害”报告达84万例

  在我国,每年能监测收集到几十万份的药品不良反应,2011年高达84万例,其中,抗生素和中成药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在昨天的讲坛上,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中国药学会理事、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委员杜文民博士做了《“药毒危害”和家庭用药误区》的演讲,提醒市民“是药三分毒,用药需谨慎”。

  “海豹肢畸形”引发全球监测

  作为一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专业工作者,在昨天演讲的开场白中,杜文民博士表示,药物是把双刃剑,用药需谨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药品不良反应,有的药品不良反应甚至还相当严重!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躯干和身体都正常,但四肢不全……在昨天的讲坛现场上,杜文民博士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张惊人的图片,在座每一位听众都唏嘘不已。杜文民博士解释说,在医学上,这种畸形叫作“海豹肢畸形”。全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也正是从这一场“反应停”引发的灾难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很多国家,不少孕妇为了治疗早孕反应,开始服用这种号称能治早孕反应的“反应停”药物,没想到的是,用药结果是在世界上诞生了一万两千多例这样的“海豹肢畸形”婴儿。起初,大家都感到非常恐慌。一位澳大利亚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病人,并了解到这位孕妇在怀孕时吃过这种药物,由此怀疑“海豹肢畸形”婴儿的诞生可能和服用这种药有关。后来,这位医生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病例报告,并报告整个事件的经历,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上世纪60年代,世卫组织就要求建立一个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我国近2/3聋人是“药毒”所害

  什么是不良反应?杜文民博士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是药三分毒”!它是药物与生俱来的属性。药品不良反应应该与药物的质量区别开,它和假药、劣药对市民造成的伤害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药品不良反应更应与用药错误区分开来。

  其实,药品不良反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就是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我国近三分之二的聋人是由此造成的,致残率非常高。另外一个则是四环素,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四环素是最好的抗菌药,不少这个年代的人因使用了这一药物后留下“四环素牙”。

  另外,像“康泰克”事件,当时作为非处方药的感冒药康泰克中的苯丙醇胺成分有严重不良反应。苯丙醇胺这一成分会使脑中风的发病率达正常人的16倍。当时这一感冒药在市场的占有率达30%,在改换过成分后,现在新康泰克感冒药里已没有这一成分了。此外,罗格列酮在长期使用后会引起心血管损害,西布曲明在长期使用后会引起心脏损害,这些不良反应事件都历历在目。除了西药,中药也有诸多不良反应。在我国也有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上海就是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收集、评价、报告,然后发出相关的警示,保证市民的用药安全。

  西药不良反应抗生素占一半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非常普遍。在住院病人中,约30%的人都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每年几十万份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化学药品,也就是平时说的 “西药”,占86%。此外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占13.8%。在西药中,抗感染药,即通常所说的抗生素,这类药品不良反应占到所有西药的5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占7.8%,镇痛药占6.9%。抗菌药始终在药品不良反应中“居首”,在抗菌药中的前三位分别是常用的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而在中药里,最多的则是中成药。虽然饮片的监测目前来说还相对比较薄弱,但这并不代表饮片的不良反应就少。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中,最主要的是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

  降压治疗用药不求最好求合理

  当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白领涌入高血压门诊,忧心忡忡地询问“哪种降压药最好”,却不知降压疗效的另一把密钥在自己手中。在昨天的第七届解放健康讲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药学会会员、中国高血压联盟会员陈绍行教授做了 《降压治疗用药不求最好求合理》的演讲,并向市民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宜从孩子幼时起开始培养,如从小口味淡些,培养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陈绍行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每天都要诊治很多病人。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 “医生你一定要给我吃最好的药”。其实,降压治疗用药不求最好、但求合理。

  选择“合理的药”关键看3点

  怎样才是 “合理的”降压用药?《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三点:第一是个体化治疗,高血压药物有很多种类,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都可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但它们对不同高血压患者的适应症并不相同,还有着各自的不良反应、禁忌症。第二是要联合用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以一种降压药物作为起始治疗,若因血压没有得到控制而一味加大剂量,可能疗效增强不多,却使不良反应增多,合理且有效的降压药物之间的搭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并减轻各自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有的降压药物会加快心率,随着药物剂量增加,令患者感到心悸。如果合用有减慢心率作用的降压药物,就能提高疗效并抵消不良反应。现在,已有一种固定剂量的复方片剂,就是在单片药物中包含两种降压药物。第三是要减少血压波动,应尽可能选择具有长效作用的降压药物,有利于平稳且持续地控制血压,也有益于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血压控制不要急进要平缓

  不少患者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后非常紧张,抱着“降压越快越好”、“疗程越短越好”的想法,往往不停地更换降压药物,把自己变成不同降压药的“试药者”,还有些患者会重复、过度服用一些降压药,不知道药物之间会相互影响。

  如此带来的结果是 “欲速则不达”,降压过快带来的不良反应之一即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缩短心脏舒张期时间,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欲速则不安全”,这是因为盲目重复就医、过多过频更换降压药,会使医生和患者都无法观察降压疗效,也没机会来调整合适剂量,导致过度治疗,从而增加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对老年患者尤其不安全。

  陈绍行表示,血压控制应平缓进行。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数周内”至“数月内”将血压“逐渐地”降低至目标水平。 “每位医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调整病人的降压用药,每位患者要做好长期服药的准备——可能是一周、一月、一年甚至直至终生。

  降压药物、生活方式“两手抓”

  陈绍行表示,若把高血压治疗比作一架天平,降压药物和健康生活方式就是两端的砝码,不可偏废。许多高血压患者一边吃药、一边深陷以车代步、胡吃海喝、吞云吐雾的生活误区,尽管吃了很多降压药,但血压始终得不到控制,还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相伴。在一些青少年甚至儿童中,高血压发病近年来也在增加。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大腹便便,这种肥胖在医学上又叫作“腹型肥胖”。造成“腹型肥胖”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吃,高热量的快餐、油炸食品、重口味的高钠食品如火锅、鸭脖子等都难辞其咎;其次是少动,现在大量中小学生除了上课就是补课,很少有运动、玩耍的机会,久而久之腰围增粗、体重增加。有调查显示,腰围粗细与儿童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

  陈绍行提醒,高血压患者不要过于依赖医生、依赖药物,而应优化生活方式,把降压疗效和安全的另一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健康生活方式是投入最低、效益最高的,何乐而不为呢?”她说,烟一定要戒,可订个计划,从每天少吸1支开始。盐一定要限,对高血压的病人而言,限盐是提高降压药物疗效的好方法,吃了多种降压药物血压还没控制好的患者,不妨试试把口味调淡一点。陈绍行强调,清淡的口味要自幼培养,她倡议生产源头要降低钠钾的比例。体重一定要控制,提倡全家老小一起动起来,自幼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零散时间也可利用,如送孩子去上课,不妨骑着自行车去送,路程远的可以乘一段车,提早两三站下来,走走路、晒晒太阳、出出汗,既锻炼身体、调整心情,又增加了感情交流。

  “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容易的,改变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也很艰难,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终将获益。 ”陈绍行说道。

  孩子感冒咳嗽,先别急着用药

  孩子一直咳嗽会转成慢性支气管炎吗?体温一直不退,医生你就给我们宝宝开三天盐水吧?明明是鼻炎,医生你为什么要给我孩子开止咳药?幼儿园老师说我们是流行性感冒,不让我孩子去幼儿园,真的是吗?这些,都是儿科临床医生三天两头听到的家长困惑。有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感冒咳嗽,先自行买药给孩子吃,等吃了几天没效果,再去医院看医生。在昨天的解放健康讲坛现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秘书、上海儿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张晓波提醒家长:感冒咳嗽,先别急着给孩子吃药。

  幼儿比成人更易得鼻塞中耳炎

  “要破除幼儿用药误区,首先要明白孩子和成人是不一样的。 ”张晓波博士给观众们展示了儿童的呼吸道结构,和成人一样的,儿童呼吸道也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的感染就是一个总称,包括急性鼻咽炎也就是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可孩子的呼吸道也有特殊之处,婴幼儿的鼻腔比较短,没有鼻毛,比较容易出现鼻塞;儿童上呼吸道的结构里面有一个咽鼓管,对于孩子来说是短宽,直水平,孩子感冒后容易形成中耳炎;扁桃体是在一岁以后才发育的,所以一岁以内的孩子不会得扁桃体炎。

  五大原因导致“最揪心的病”

  要问眼下最令家长揪心的是什么病,占比例最大的无疑是慢性咳嗽。咳嗽时间在4周以上就属于慢性咳嗽。虽然是小小的咳嗽,但是长期剧烈的咳嗽会转成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喉损伤,气管破裂等。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很多种,张医生列举了最主要五大原因。首先是哮喘,孩子往往表现为咳嗽和喘息,在夜间和清晨比较明显。之后是上气道咳嗽综合症和小婴儿的反复肺吸入性疾病等。

  “医生,为什么我的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就反复感冒,反复咳嗽?”不少家长都会向儿科医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张医生说,这是因为儿童的抵抗力比较差,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以后,反复交叉感染,导致频繁反复性的支气管炎;一些病毒不能及时清除,某些病毒会导致持续感染或者感染后的咳嗽,这也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最后一个是心因性的咳嗽,孩子在开心的时候咳嗽就会明显减少,这类孩子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儿童用药不可依“减半原则”

  小孩咳嗽不是什么大事,药房里买瓶药,根据“成人减半”的原则给孩子服用,这是不少家庭存在的现象。在昨天的讲坛现场,张晓波医生指出,儿童用药不可随意根据 “成人减半原则”实施,否则可能令孩子陷入药物中毒的危险。孩子因为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一些抗菌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慎重,使用不得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处于动态发育中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孩子的服药并不是“大人吃一片,孩子吃半片”,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体重和体表面积进行测算。

  感冒咳嗽最易重复用药

  张医生提醒,家长们要注意药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

  孩子感冒咳嗽,不少家长都习惯买一瓶感冒药,买一瓶止咳药,像惠菲宁,有时还会自己当医生,再配一支鼻减充血剂,感觉“对症下药”了。其实,惠菲宁这种复方止咳药物中既有鼻减充血剂,也有中枢性镇咳药,还有抗组胺药,已经出现了重复用药,如果因为叠加用药导致孩子摄入过多中枢性镇咳药,对孩子的中枢神经也不太安全,容易导致成瘾。

(责任编辑:王小楠)

张晓波主任医师呼吸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