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心理百态

90后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 高校德育面临挑战

举报/反馈
2011-03-21 10:30:00新华网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大学,其自信、视野开阔等优质特征引人称赞的同时,一些人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较差的特质逐渐凸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为,令一些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大呼“头疼”。

  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为因循守旧的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因子”,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许多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被推三阻四的隔离宿舍

  曾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十佳辅导员的山西某高校张老师深感对一些“90”后学生束手无策。甲流传播高峰时,部分“90”后学生对隔离宿舍安排一事群起抵制,令他至今仍感愤愤。

  2009年甲流传播高峰期学校发烧病例较多,由于学校医院容量不足,校方决定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设一个隔离宿舍,以集中发烧学生,避免交叉传染。

  这件原本简单、在以往大学生看来“义不容辞”的事,在“90”后大学生们身上落实起来却格外艰难。“80”后为主的三四年级积极响应,“90”后学生们则推三阻四。

  “质问不是问题,但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平日里和蔼的张老师不由得火冒三丈,因时间紧迫,他强制执行。

  难题并未结束。隔离宿舍内未发烧的3名学生不愿搬离,张老师再三劝说才搬走;之后,接收这3人的宿舍又纷纷抗议,拒收来自发烧宿舍的同学。

  “这次事件折射出一些"90"后大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问题。”张老师说。

  “我”字当先的“90”后频现道德失范

  “"90"后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挑战。”一些高校教师说,“90”后给大学校园注入自信、灵活、生机等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以往大学生注重团体、协作、互敬互爱,而当今的不少“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我感受,注重自身利益。

  山西大学一位辅导员说,一名2010年入校的学生为申请贫困生名额,谎称父母双亡。因时间紧迫,辅导员未来得及核实就将该生认定为贫困生。不久这名学生请假,称父亲生病住院,老师追问他所谓的“孤儿”身份,他才实话实说。

  “有些同学是非观、价值观淡漠,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明显增多。”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作弊行为已屡见不鲜;评优、选干和贫困生评选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说,在各种社会现象和纷繁复杂的各类传媒信息作用下,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和心理难免出现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倾向,加之“90”后多为自小备受呵护的“小皇帝”“小公主”,就可能表现出自私自利、是非模糊等长者们看来道德失范的言行。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和"90"后鲜明的特质相比,一些高校德育工作如同拖拉机上高速,显然已经落伍,力不从心。”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从为高校德育奠定基础的中小学德育,到高校德育工作本身,都须揽镜自视,探究对“90”后道德养成不利的因素。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应自中小学找起。”做学生工作多年的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张序说,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打基础”的时期,对其一生的品德养成至关重要。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作用下,许多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以成绩论学生好坏,是导致当今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中小学德育基础没打好,到大学很难扭转。”张序告诉记者,“90”后学生入校后,他通过班会、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们沟通,试图改变一些学生自私、自我的思维和言行,却发现多数努力未见实效。此外,不少学生认为,高校德育课程和相关工作单调、滞后,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瓶颈。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曾对10所高校412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4.4%的学生感到学校德育教育理论讲得多,方式也是灌输式,学生缺乏参与性、实践性。

  “同学们都在玩微博、网络社区、贴吧,学校的德育课却仍在说教。”山西一所高校三年级学生林静说,思想品德课内容陈旧、离实际,学生兴味索然,“台上苦心全力灌,台下专心开小差”。德育课往往是老师教和同学听“两张皮”,很多同学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

  “学分制下班级概念的淡化,也是"90"后团队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山西财经大学公共学院团委书记甄德酉说,由于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在一些院系甚至不再存在,学生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

  高校德育亟需“大换血”

  就如何为“90”后大学生度身改制德育工作,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应从课程、评价机制、辅导员工作等相关环节着手,给德育工作“大换血”。

  辛志勇说,高校德育工作应因“时”施教,回答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智慧和能力。

  “德育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直面社会焦点和负面事件,给我们指点迷津。”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小琛说。

  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卫裕国认为,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目前德育课教学的评价只是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品德素质无法通过纸面考试体现。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生能力、情感、价值、态度,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

  甄德酉认为,学分制下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由教室转到宿舍,宿舍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辅导员要以宿舍为教育管理平台,提高德育质效。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加强,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石,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为每个孩子打造良好的品德基础。

(责任编辑:陈韶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