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心理百态

精神心理专家:走出“自杀干预”的种种误区

举报/反馈
2010-09-10 09:10:00新华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生甘照宇说:“自杀干预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使曾经的努力前功尽弃,更有甚者,会无意成为‘自杀狂潮’的幕后推手。”甘照宇列举了自杀干预的常见误区:

  误区之一是“漠视,让干预的最佳时机错失”。甘照宇说:“一部分老年人长年受病痛折磨,属于自杀干预的重点人群。而且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可能会多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屡屡向家人透露轻生念头,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向家人发出的一种求生信号。可如果家人对此熟视无睹,甚至到交代后事那一刻仍毫无警觉,将错失干预的良机,最终酿成悲剧。”

  误区之二是“虎头蛇尾,令干预功亏一篑”。甘照宇说:“自杀根据原因划分有很多种,因一时的人际冲突而导致的冲动性自杀,可能通过短期干预便可获得长期效果。而有些自杀受精神病性症状直接支配而产生,只要精神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自杀的风险就无法解除。暂时的精神好转、面露笑容,只不过是种假象。这种假象欺骗不了医生,却能蒙蔽家人。家人无意中放松警惕,从而使得原本及时、有效的干预行动变得虎头蛇尾,最终功亏一篑。”

  误区之三是“过分相信非专业力量,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甘照宇认为,对于具有强烈自杀念头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即使专业的人员,对其自杀干预都感到头痛。因为,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尚未有任何一种方法能立即消除患者的自杀念头。目前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大剂量的镇静催眠药,让患者睡上好几天,令其无法实施自杀行为,为抗抑郁剂起效争取时间。而常见的是家人高估了自己的干预能力,有时候对非专业力量的盲目自信,换回的只能是一场悲剧。

  误区之四是“在生命面前谈原则”。甘照宇说:“以自杀威胁的方式来跟别人讨价还价,当这样的谈判不幸发生时,作为谈判的一方,切忌以‘原则不可让步’作为谈判底线,对谈判另一方提出的条件一口拒绝,哪怕条件是多么不合情理。正确的做法是,想方设法稳定对方的情绪,即使无法全部满足对方的要求,至少也要让对方看到希望。如果实在没办法,可暂时答应要求,因为这样的协议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待危险解除后,再寻求解决办法。很多时候,自杀威胁者往往是想以极端方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不是真的想死。因此,此类危机的干预者需弄清对方的真正意图,方可在谈判时游刃有余。”

  甘照宇说:“自杀干预的措施很多,无论何种形式,何种手段,都应以救人以及助人自救为最终目的。如果偏离了这样的终极目的,那就得检讨这样的干预措施是不是及时得当,是不是可持续的。”

(实习编辑:邓岳海)

甘照宇副主任医师心理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