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权威发布

河南商城蜱虫叮咬病例 定点医院有特效药可治

举报/反馈
2010-09-09 11:55:00

  国家疾控中心于今年5月31日,将商城县列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县。今年4月至8月,商城县发现119例蜱虫叮人病例,其中1人死亡。蜱虫叮咬病例者,通过注射多西环素、氧氟沙星等即可治愈。

  县疾控中心介绍患者状况

  9月8日下午,商城县疾病防控中心主任余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10年4月至8月,该中心向国家疾病防控中心通过网络直报的形式上报119例蜱虫叮人病例。其中,1例病例者死亡。死者叫吴德正,是商城县余集乡农民。

  据余芳介绍,吴德正在家去世,当时已经70多岁,在患有基础病例的情况下,因蜱虫叮咬引起并发症。

  其中的118个病例有40例在商城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或内二科就诊,这些患者出院时,有康复的,也有因病情加重而由院方转至154医院继续治疗的,有些患者出院后到外地医院治疗,但因为建立监控档案,患者情况一直在掌握之中。

  除了在县人民医院和154医院就诊,一些病人选择到邻近的外地医院治疗,不过,县疾病防控中心根据这些外地医院反馈的信息,从而掌握这些在商城县感染的疑似病例。

  余芳说,蜱虫叮咬而导致不适者并不只在今年发现。2009年,商城县通过网络直报87例,无一例死亡。

  余芳说,发病人群多在40岁至70岁之间,这与他们的体质差有一定的关系。但目前为止,尚未能确定致人发病的病原体病源到底在哪里。

  据了解,蜱虫有几十种,在商城县常见的有多种,根据其生存的地方可分为草蜱虫、狗蜱虫、牛蜱虫等。余芳说,根据目前病例了解,狗蜱虫、牛蜱虫基本上叮咬人后,不会致人感染。而伏在草上的草蜱虫易感染接触到的人群。所以,采茶、下地干活等户外活动受到蜱虫叮咬致病的比较常见。

  据商城县疾病防控中心和县人民医院介绍,在商城县,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染此病。

  余芳介绍,商城县的余集乡、丰集乡、鲇鱼山乡等地发现蜱虫叮人病例较多。

  据了解,国家疾病防控中心早在今年5月就在商城县设立了流行性出血热观测站。对出现发热伴血小板降低的患者都要进行上报,采集血样。

  商城县从去年开始起,就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就诊机制:凡村卫生所发现发烧的病人,卫生所不得留治,而立即将病人送至乡卫生院进行血检,如果发现病人血小板减少,乡卫生院须将病人送至县定点医院就诊,不能延误病情。

  强化培训,对乡卫生院院长,防疫医生,村医生,县内科医生,进行有针对的培训,普及蜱虫叮咬救治的办法及程序。

  县疾病防控中心采取的措施包括:要求各村卫生站,各乡卫生院,案头都要放有宣传预防蜱虫叮咬的宣传页,宣传内容中要求,农民外出劳动时,最好穿长袖衣服和长裤,避免与蜱虫接近。

  定点医院医生:有特效药可治

  商城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副主任鲍发应在9月8日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说,今年接到的第一个病例是4月8日。患者来的时候,浑身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后来通过血检,其血小板减少,为蜱虫叮咬所致。

  医院对这名患者采取的救治措施是:注射多西环素、氟沙星,病人最后康复。鲍发应说,这两种药物对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症非常有效。

  鲍发应说,病患者在医院康复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是由自身体质决定。而对于自身有高血压等疾病者,如果被携有病毒的蜱虫叮咬,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就存在很大的危险。

  据县人民医院接治的案例看,在6月份和7月份,病人较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病例定点治疗单位为县人民医院和154医院。据了解,县人民医院在2008年之前也有接治过疑似病例,患者都康复出院,但因为病例较少,医院未进行统计。

  采访的几个患者均已治愈

  李功荣9月8日告诉记者,她到地里点花生(种花生),忽然感觉脚麻麻的疼,就像冬天坐在床上时间太久的那种感觉。后来感觉很不舒服,家里人把她送到县人民医院,确诊为蜱虫叮咬所致后,对症下药,两天后康复出院。她还记得是一个姓常的医生帮她看好病的。

  李功荣,67岁,商城县丰集乡凉水井村。4月16日到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就诊,之前有一周的发热病史,头疼、头晕,来县人民医院前,曾在地方医院以感冒治疗。通过确定病情后,患者在13天康复出院。

  60岁的叶先珍今年4月15日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当时的症状是发热、头痛等症状,类似感冒,通过血检,确定为蜱虫叮咬所致。因她以前患有一些疾病,当时情况有些严重,后来转院至154医院。9月8日晚上,叶先珍的家属告诉记者,她已经完全康复。后来县里还专门有人到家里去采集血样。

  冯随云,74岁,商城县达权店乡黑河村,4月26到县人民医院就诊,4月28日出院,就诊前发热一周。

  县人民医院提供的病例是今年4月份接治的病人,记者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在40岁以上,都伴有身体发热,初期几乎都被疑为感冒。但大多数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后都直接康复出院,一些病情严重的人则到154医院就治,而后康复。

  蜱虫叮人致病的传闻在商城县等一些地方不胫而走。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一些人甚至夸大了其危害性。

  记者走访了丰集乡,余店乡等地方,发现蜱虫叮人事件并非传说中的谈虎色变。人们并没有因为这些病例和传闻而不敢下地干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宪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经常到田间地头、山上,采风摄影,“我没感觉到害怕。”

  曾被媒体报道因蜱虫叮咬而致死的患者家属,9月8日不愿谈及此事。

  当地紧急发布调查结果

  9月7日,某媒体以报道“商城发生蜱虫致死疫情多人被咬死村民恐慌”的新闻,对商城县蜱虫咬人致病现象进行了报道,9月8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对此,商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报道情况逐一核实。并于9月8日下午通报调查结果。其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疫情状况

  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生态良好,植被茂密,生物繁多。2009年春季始发,原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纳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范围。

  病例特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疑似为蜱虫叮咬后引发病症,已被国家疾控中心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监测,以进一步探索病因。

  时间分布:发病呈明显季节性,病例多集中在4月~9月,目前已呈下降趋势。所有病例,县疾控中心均按要求统计上报。

  地区分布:均呈散在发生,发病区域多位于浅山丘陵区。

  人群分布:病例职业分布多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94.17%,发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

  根据调查的病例了解到,发病人员大多有野外暴露史,从事过种地、割草、采摘等户外活动,部分有蜱虫叮咬史。

  关于防控措施

  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卫生部门制定了具体防治措施,制定了《商城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工作预案》,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对全县发病情况,县各医疗机构按国家要求在发现疑似病例后24小时进行网络直报,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对上报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递交发病情况分析报告。

  通过广播、电视、会议、设立咨询台、宣传栏、发放宣传单、村医入户等形式,加强对无形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2009、2010两年间累计发放宣传单近10万份,让群众充分了解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避免被蜱、蚊子、白蛉等病媒生物叮咬,在草地、树林、茶场等野外劳动时穿长袖衣裤,尽量少裸露身体,做好个人防护。

  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分别于今年3月、5月、6月、7月对乡镇卫生院长、防疫医生、内科医生进行防治知识培训,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乡镇卫生院防疫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乡镇卫生院对辖区乡村医生也进行了反复多次培训,要求对从事农业劳动的发热病人,村医不得留诊,必须先到乡镇卫生院检查血象查白细胞、血小板、肝功等,如有异常必须转至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医治,重症病人必须转至市级以上医院治疗,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做到准确诊断、规范治疗、减少误诊。经核实,今年以来在县医院收治40例;在解放军154医院、市中心医院以及外地上级医院治疗79例。。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