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疾控中心确认肌溶解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属哈夫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7日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南京出现的23人例疑似小龙虾致病病例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综合分析,这些病例均属于哈夫(Haff)病。[专题:洗虾粉致肌肉溶解 曝小龙虾清洗内幕]

 

疾控中心确认肌溶解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属哈夫病

  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华文介绍,截至7日上午12时,全市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共23人例。经过初步流行病学调查,23人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就餐点),另有8人在4个餐馆食用。23名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治疗,已有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住院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介绍,迄今报道的Haff病多为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并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大部分预后良好,个别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肾衰竭。虽然国际医学界一直在探究哈夫病的致病因素,但是直到目前还未能找到确切病因。

  据了解,哈夫病最早出现在1924年夏秋的波罗的海Haff海滨,并因此得名。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23例相同病例,主要由食用水牛鱼和小龙虾引起;2000年我国北京也出现了6例因食用小龙虾引起的病例。 吴永宁介绍,南京地区发现的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具有与Haff病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如病前4-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10只以上)小龙虾史,主要症状为肌肉酸痛,无发热关节疼痛,无神经麻痹,仅个别出现恶心症状,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肌酸磷酸激酶进行性的一过性升高。

  在调查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采自南京市场的小龙虾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进行了900多种有关化学物质的筛查,未发现市场采集的小龙虾中存在已知可致横纹肌溶解的化学物质。

  “致病毒素很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毒素,这样的个体也是极少数的,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种有毒物质引起的,但现在这些都还不能定论。”吴永宁说。

  吴永宁表示,根据调查结果,目前专家组已经初步提出了病例定义和病例监测方案,建议经卫生部批准后,在食用小龙虾地区开展主动监测,进一步探索确切病因。专家还建议其他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进一步开展相关病因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责任编辑:廖颖瑶)

2010-09-08 09:17: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