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心理百态

面对疾病易产生4种“心病” 或比疾病更有害

举报/反馈
2010-09-08 07:22:00

  这个年头,有啥都好,就怕有病。但怕有多种表现,有疑病,有恐病,有的可以叫“避病”,从不体检,实行鸵鸟政策,或是宁信鬼神,不信科学。这种种表现,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病,或是比疾病更有害身体的毛病。

  疑病

  陈先生,25岁,在一次按摩时,跟按摩小姐发生了性关系,之后总觉得小便不畅,会阴周围有些刺痛感,于是怀疑自己染上性病了。此后,他多次到皮肤科和泌尿外科就诊,多次进行性病全套检查,均未发现任何性病的证据。尽管医生再三保证他没有性病,但他的怀疑有增无减。经泌尿外科医生的多次强烈建议后,他最后才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经全面的心理评估后,被诊断为“疑病症”。

  不仅有怀疑自己得性病、艾滋病的病人,在其他科室,还有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心脏病等病症的。有不少的“患者”怀疑自己有病,且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会在网上、书本上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反复进行自我体格检查,检查有无与自己担心的疾病的相关体征,对号入座。或者多次去医院做“全套检查”,辗转在各个科室,有些疑病症患者甚至会多次看急诊,总相信这次一定是很严重,有的病人竟然成为急诊室的“熟客”。

  “频繁看各科医生”和“重复检查”是疑病症最引人注目的临床特征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教授关念红称,这是一种寻求安全保证的行为。这种行为之所以重复出现,是因为负性强化作用,医生“保证”患者没病,病人的焦虑情绪就会减轻,从而强化了病人寻求保证的安全行为。但是一旦当病人注意到更多躯体感觉或变化时,就会对检查结果和医生的保证产生怀疑。为了消除疑虑和缓解焦虑,病人又会强迫性地去检查和寻求保证。

  专家评议:

  (1)在内外科诊室外挤满的候诊病人中,有相当部分患者其实没有内外科的相关疾病,只是患了疑病症,但他们自己不知道,可能在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来到精神科看病。

  关念红认为,反复就诊,频繁检查,又无发现身体异常,应考虑去精神科就诊。确诊为“疑病症”患者,可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同时还可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2)从个性心理特征上分析,疑病症患者大多有偏执性格(或称多疑与执拗性格),主要表现为多疑、过分敏感、固执己见、自负、自我评价高、依赖性高、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等特点。对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对病人认为的“病情”进行解释,说明其所讲的相应部位无器质性病变,鼓励病人提高战胜“心病”的信心。

  恐病

  在人群中,有相当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讳疾忌医”,不愿意走进医院。其中有来自于对疾病的恐惧,对医生的不信任,不愿意服西药,害怕检查出大病来……这都使得他们就像老鼠见着猫一样,远离医院、逃避医生。

  陈女士,33岁,从来不会主动做体检,最近她无意中发现左乳房有一个小结节,她怀疑自己已得了乳腺癌,经常泪流满面,但就是不敢走进医院,只到药铺抓些中药服用。

  同样,还有一群中年男性,他们的生活习惯很不健康,但连每年一次的体检也不想去做,唯一的原因就是:“万一查出什么病来,医生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喝,我这活着还有啥意思?”

  专家评议:

  (1)相信“掩耳盗铃”的故事并不陌生,不去做检查,不去看医生,疾病未必就不会找上门来。相反,“病向浅中医”,在疾病的萌芽时候,早点就诊,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其结果也许并不糟糕。这个道理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明白。

  (2)加强体检,家里如果有不愿意看病的人,可以通过“亲情牌”感动他,他最疼谁、最信赖谁的话,就让谁去劝导他,这样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

  熬病

  男人的寿命比女人短,为什么呢?单从医学角度上是解释不了的。后来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原来男人比女人寿命短,有四条理由: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有话不爱说,男人有病不去看,男人有家不爱回。其中最明显的是男人有病不愿治,宁愿熬、拖,小病熬成大病。

  有一个统计数字,同一种病,男人去看医生的比女人少40%。

  关念红教授说,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正处于事业的顶峰,同时在家里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关键时刻,容不得自己的身体有半点异样,所以,有小病小灾自然是不当回事,认为熬一熬就过去。可是,这种情况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比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时候忍着忍着就变成了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导致心源性猝死发生。

  专家评议: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种应激做法叫做“否认机制”,即便自己真的不舒服,也会感觉是“小病小恙”,不会觉得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从而忽略了治疗。

  迷信

  “我父亲特别迷信鬼神,近年来越来越严重了。”肖先生对父亲的行为极不理解,他说,“父亲今年65岁,一直有重度高血压,但一直不愿意吃药,倒是三句话不离鬼神,并称信佛就可以没病没灾了。前几天我们给他买的药,他全扔掉,血压(高压)飙升至210mmHg,引发了脑梗,差点出大事,住院期间一直不配合治疗,闹得很凶。”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等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而不少人认为“是药三分毒”,因此他们害怕服药给自己带来副作用,宁愿相信保健品、偏方。

  专家评议:

  (1) 从心理学上讲,对一件事情的判断,通常会有三方的观点:普通人;非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对于普通人的观点,即使不科学,不一定正确,但由于通俗易懂,接近很多人的想法,可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是药三分毒”,保健品、偏方在这种观点下就会大行其道。

  (2) 目前的医患关系紧张,不少人认为医生就是为了赚钱,开大药方、增多检查,不信任医生也使得一部分人不愿意去医院看病。

(实习编辑:邓岳海)

关念红副主任医师心理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