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黑新闻:“南六”多数保健品药品是“赝品”

  在沈阳市和平区南六马路附近一家药品批发店内,柜台里的商品都没有明码标价,记者跟店员讨价还价。

  有明星代言、有名厂家制造,柜台上这些披着名牌“外衣”的药品、保健品和保健用具便宜到甚至可以让人拿着医院开出的药单,打车来买。殊不知,买到的大多是“赝品”。

  这里聚集着几十家保健品、药品批发商铺,记者连续多日走访十余家商铺,均有假冒产品出售,无一例外。经监管部门验证,整条街巷的保健品和部分药品中竟多数是假冒或伪劣产品。而这些价值几十万、上百万的产品,除在沈阳传播外,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流到省内各地!

  打车到“南六”买药比医院还便宜

  在沈阳市和平区南六马路整条街巷约两百米路段两侧,保健品、药品等批发经营销售商铺几乎一家挨着一家。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几乎家家门口都人头攒动。

  在一家大约三四十平方米的商铺内,一名女子站在柜台前,手里拿着一张药单,向店员询问一种某某明星代言的药品。店员很快拿出跟药单上名字一样的药说:“两块五一瓶,要吗? ”

  此时,女子注意到,柜台里的药全部没有明码标价,但她只是犹豫了片刻。“给我开6瓶吧。 ”女子从店员手中接过单据去交款。但取药时,女子没有收到任何购买药品凭据。对此,店员称,他们的药品主要是批发,零售出售的药品没有发票。

  女子告诉记者,她的丈夫腹泻3天了,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开的药1瓶至少十多元钱,听朋友说“南六”这里买药便宜,“我特意打车来的”,没想到十多元买到6瓶,算上打车钱还不到30元,足足便宜一半。

  记者买了一瓶女子手中的药,随后到距离这家商铺仅几百米远的一家正规药房,找到同名产品,价钱足足高出6倍多。“这些小商铺里的便宜药,我们不敢评价。”药房营业员看着记者手中的药品欲言又止。

  记者将同名两种药品对比,从外包装上看,药盒的质地、图案、颜色等基本一致,但生产日期、有效日期的印刷上却略有不同,正规药盒上是清晰的激光打印日期,而商铺药盒上却是黑体印刷,显得模糊不清。

  假冒药品正在流往省内各地

  记者走访时了解到,这里大部分商铺都以保健品、药品批发为主要经营方式。在宽不到10米的街巷两侧,停满了各式厢货车辆,其中不乏一些挂着铁岭、鞍山、营口等地牌照货车。一些生意好的店面里,营业员忙得顾不上擦汗,保健品和药品都被打包成箱,直接运货上车。

  在一家保健品批发部门口,一位来自营口的上货者一边忙着运货,一边向记者透露,这里的货很便宜,但需要在批发部办会员,“他们只对会员放货”,这里大多数批发经销商铺都使用“会员制”,并且“外地人来办会员很好办”。

  很多人表示,来这里买保健品、买药就是图便宜。记者先后走访十余家保健品、药品批发商铺,每家商铺的店员回答都是一致的:“卖的是批发价,所以便宜。 ”

  一家批发商铺店员称:“药品从厂家一直到药店里需要经过很多道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回扣,所以价高。我们这都是从厂家直接批发过来的,省去了很多环节,就便宜这里了。 ”

  随后,记者在随机走访的10余家批发商铺,每家店铺柜台里的商品都没有明码标价,记者可以讨价还价。一位店员误以为记者是来批货的,一下子从柜台里拿出5种商品,并称:“这种药我们这批发价8块,你回去至少可以卖15块,将近一半利呢!这种药很好卖,在医院至少20多块。 ”

  记者分别在十余家批发部内购买了十几种保健品、药品,发现其中一些产品包装盒上没有条形码,一些同名产品产地不一,不同名品却使用同一批准文号等等问题。

  监管部门:卖的大多是“赝品”

  为了进一步求证这些产品问题,记者先后3次来到监管部门进行咨询。在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事务大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咨询食品药品是真是假,可以拨打96111。记者拨打此号码后,与专门负责监督保健品类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来到其办公地点。

  一名男性工作人员根据记者提供的5种保健品、药品上显示的批准文号,在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网站上进行查询,结果发现,其中一种保健品的批准文号与网站上显示的本品不相符,而一种保健用具也属于假冒仿制品。

  看着这些“赝品”,再看看网站上显示原商品图片,这名工作人员也感到惊讶:“表面看上去很像,仔细看是有区别的。但老百姓购买这些东西时,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是很难分辨真假的。 ”

  食品监督科和办公室两名女性工作人员对记者带来的产品进行验证后,将其中一种保健用品材料进行复印,并表示,将对这些产品的出处进行调查。并尽快将调查结果向记者反馈。

  两天后,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根据记者提供的“赝品”,已经对涉及销售假冒商品的商铺进行查处,同时收缴大量假冒保健品。

  记者回访部分消费者时,很多不愿留下姓名的人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六马路附近街巷就成为药品、保健品批发“集中营”,其中的商品“真真假假”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坑害不少消费者,“希望监管部门对这里进行彻底整治”。

(实习编辑:岑颖欣)

2010-07-26 16:22:00浏览2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