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公布《医药价格工作守则(暂行)》

  药品调价有了程序法规

    从3月15日开始,278种中成药最高零售价格的调整将开始执行,在此次价格调整中,针对一些名贵中药材价格上涨和资源短缺的问题,对一些中药品种制定了保护性的价格,实行优质优价。对于今后药品价格调整的方向,国家价格制定监督部门今后的角色变化?我们了解了众多行业内外人士的声音。

  廉药涨价将改变药品“降价消失”现象

  杨 帆  在国家22次药品价格调整中,针对一些名贵中药材价格上涨,为保证廉价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将适当提高部分临床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药品价格,使一些已在市场消失的经典老药,恢复供应。这一措施很吸引人,让企业看到了希望,药价并不只是一味地降。

  这样做,一来可使患者得到被临床证明疗效好却价格低廉的良药;二来可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三来可缓解 “看病贵、看病难”的民生现状,突围药品价格“降而不落、非降反升、愈降愈高”的囚徒困境,重树公众信心和政府公信力。

  当然适当提高部分临床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药品的价格也应防止无度涨价的极端和浑水摸鱼借机搭车涨价的误区。

  而国家发改委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全面调整药品政府定价的同时,将县及县以上医院销售药品的加价率严格控制在15%以内,试图改变医疗机构药品销售加价率偏高的局面,进而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

  调查药品生产成本 定价更有依据

  韩应兵  发改委强调对药企药品生产成本的调查我们是很欢迎的。这样一来,药品价格的制订包括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原料、辅料、包装等实际的成本价格将更加透明,这样国家制订调整药品零售价格更有依据。只要在成本价格的基础上保证药企的合理利润空间,将来就不会出现国家一降价,药企就没有利润,药品就退市的恶性循环。

  这次3月15日中成药大降价,对于我们来说,销售利润上影响不小。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中药材价格的上涨,不断拉高中成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希望在今后的成本调查中合理考虑这个因素,保证调整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合理差价。

  在这次药品降价中发改委提出对某些中成药品种要保证优质优价,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药品的生产既有行业标准也有国家标准,如果说存在高于国家标准的部分中成药品种,那么国家应该做的是相应地提高该种药品的国家标准,而不是把部分产品列为“优质优价”,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整个制药行业的生产水准。

  成本透明药品定价才能趋于合理

  李德全  药价虚高问题连年遭到公众的批评,有关部门也在不断采取措施。最典型的做法是药品降价,国家发改委已经连续进行了22次药品调价工作,但是,老百姓仍没有得到真正实惠。

  《守则》所规定的五个环节,最根本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于成本透明,如果能够做到成本透明,药品定价机制就会逐渐使药品去掉过多的水分而回归其本来的价值,但若成本不透明,无论经过多少环节,都难以使药品定价趋于合理。
    实际上,由于成本监审不透明,所谓的成本透明根本无法达到,暗箱操作现象屡屡发生,导致成本监审有名无实。发改委出台的《守则》规定,在药品定价方案出台之前,必须经过进驻企业进行成本调查的过程,且要有两名以上医药价格管理工作人员参加。而我国有6000多家药厂、几万个品种规格的药品,以价格监管部门现有的人力,恐怕很难做到认真核定药品真实成本,也就是说,发改委此次有关药品定价须过“五关”的规定,存在着执行上的现实难题,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了,过“五关”的规定就有可能悬空。因此,药品定价虽然环节多达五个,但重心却在成本透明,只有做到成本透明,药品定价才能趋于合理。

  药品价格不能以行政手段强制实施

  陈 犁  “药品降价已经进行了10年,全国性大规模降价22次,声势很大,实效却不大。单纯的药品降价,根本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单纯以行政手段强制降低药品价格,结果可能逼迫这些降过价的药品退出市场,不仅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也让本就处境艰难的医药企业雪上加霜。这使一些医药企业想方设法注册所谓“新药”,绕开国家的价格管制自主定价,而医药企业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解脱。

  比如,复方丹参片国家定价1.8元,实际上制药企业单纯采购该药的原料成本就已经超过这个价格,在这样的价格下,药厂根本无法生存。

  如果能切断“医”和“药”的联系,医院合理用药,虚高的医疗费用就能降下来。又比如,青霉素上世纪80年代每支0.7元,现在还是这个价格,但没有多少医生愿意给患者开这样的药,在全国抗生素使用量上,青霉素仅排在第17位。因此如果不做体制变革,国家投入再多都会被“以药养医”这个无底洞给消耗掉。

  个人认为,在今后的药价调整中,只有真正去调查药企的成本价格,积极听取企业意见,确保成本价格调查的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才能兼顾企业与患者的利益,从而改变“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政府要兼顾药企和患者双方利益

   廖元和  药品降价已经进行了20多次,国家发改委作为政府部门,扮演的是“调控者”的角色,降价应充分考虑药企和患者的利益平衡。

  强调对药企的成本调查,说明发改委对降价的实施越来越谨慎,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制药领域存在着某些“高利润”现象,从国家调控角度以及让百姓“买得起药,用得起药”上考虑是必要的。成本调查的重点应该是压缩制药行业在某些产品领域里的“高利润”,不能一味地压缩药企的利润空间甚至出现调整后的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现象。

  药企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合理的利润支撑,一旦生产一个药品利润微薄难以为继,那么药企必然会考虑压缩生产甚至停产。

  而百姓用药方面也确实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群体在用药上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用药贵、买药难”也确实是百姓中很现实的问题。在药品价格问题上,百姓和药企是最主要的利益方,药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中,双方的意见都要听,都要进行调研,不能照顾一方伤害了另一方,最终药企和患者都“受伤”。

  建议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钟南山  一味调低药价,可能导致药品“降价死”,建议设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成本核算后,通过专家评定药品合理价格;对于一些有需要的药,有时还应考虑适当地调高价格。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专家遴选出一个基本药物目录,鼓励药厂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为农村和社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对于一些有需要的廉价药,有时还应考虑适当地调高价格。

(责任编辑:黄彬)

2007-10-18 16:12:00浏览2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科普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who公布的新冠感染六大症状
新冠感染指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存在WHO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六大症状这种说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会出现高热、肌肉疼痛、剧烈咳嗽等症状。对症用药后仍无改善,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1、高热 部分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后,可能会使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从而出现高热的现象。可以通过湿毛巾擦拭身体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肌肉疼痛 如果高热的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还会使身体产生大量的乳酸,也会出现肌肉疼痛的症状。可以通过按摩身体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剧烈咳嗽 当病毒进入身体以后,可能会入侵到呼吸道的位置,从而出现剧烈咳嗽的情况,甚至会伴有呼吸不畅的现象。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肺力咳合剂、氢溴酸右美沙芬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进行吸氧治疗。 除以上比较常见的症状以外,也有其他的症状,比如肢体乏力、咳痰、咽干咽痛等,少部分患者还出现嗅觉和味觉失灵。不同的患者症状不一样,建议患者适当隔离,遵医嘱进行对症治疗。
林庆荣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工作久了肩膀特别酸痛
工作久了肩膀特别酸痛,多考虑是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引起的,也可能是肌肉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肌筋膜炎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1、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如果患者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可能会导致肩膀部位的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从而出现局部酸胀、疼痛等症状。患者可以通过局部按摩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进行缓解,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2、肌肉损伤若是长期从事需要肩膀部位用力的工作,可能会加重肩膀部位的负荷,从而出现局部酸胀、疼痛等现象。患者可以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进行改善。3、肩周炎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都可能会引起肩周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肩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依托考昔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超短波理疗的方式进行治疗。4、颈椎病若是长期伏案工作,可能会使颈椎部位受到压迫,容易造成颈椎病,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颈肩部僵硬、疼痛等不适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压迫周围神经出现上肢麻木、无力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牵引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5、肌筋膜炎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可能与受凉、劳损、免疫等原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肩膀酸痛、肌肉僵硬、麻木感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红外线照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骨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