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无钱治病只能等死 男子逼妻离婚 选择自杀

  移植骨髓活命,谁帮他

  他是盲人,患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已10年,无钱治病只能等死。为治病债台高筑,为了不拖累家人,他逼恩爱妻子离婚,选择自杀。

  花费了近一个小时,杨国恩将3瓶、整整180颗褪黑素吞入腹中。在春天刚刚到来的3月13日凌晨,他决意告别这个世界。

  放下药瓶,杨国恩拨通了哥哥杨孝敬的电话。凌晨4点多,远在30公里外的杨孝敬,在睡梦中被惊醒。

  已经异常虚弱的杨国恩,用颤抖的声音说:“哥,拜托你以后照顾好我的孩子,拜托你帮我还上欠别人的钱……”

  杨孝敬立即打110报警,110又拨打了120。已经有些不省人事的杨国恩被及时送到中山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紧急洗胃。

  经过抢救后,杨国恩又被拉回到这个对他来说显得有些严苛的世间。

  记者在中山人民医院见到杨国恩时,他手里攥着一份诊断书,上面写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先天性失明。”  

  没钱,无法移植骨髓

  先天失明的杨国恩今年只有27岁,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史已有10年。医生介绍说,在某种程度上,再生障碍性贫血比白血病还严重,治愈率比白血病低很多。“如果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病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可能就会死亡。”

  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因病情发展缓慢,再配合药物治疗,生存期往往可以超过10年,甚至20年。

  医生说,因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多,而这类患者生存期长,所以给大家的错觉是没有白血病那么可怕。但实际上,白血病可以通过化疗等手段治愈,但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只有一条路可走———骨髓移植。

  对家庭贫困的杨国恩来说,移植骨髓几乎没有可能。考虑到症状并不算太严重,他选择了保守治疗,“平时有些头晕心悸,忍忍就过去了。”

  靠输血小板维持生命

  2001年,杨国恩到广州学习盲人按摩。在这里,他认识了后天失明的郭艳萍。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结合在一起。年长10岁的郭艳萍,给与杨国恩的,除了爱情,还有母亲般的慈爱。

  “她舍不得吃穿,但我想要的东西,她都会买给我。”在培训中心一起学习的时候,郭艳萍就省下伙食费,凑上之前存的钱,给杨国恩买了一台电脑。

  2001年,他们结婚。婚后,两人在郭艳萍的老家中山石岐安了家。2003年,他们生下了一个小男孩,眼睛明亮,活泼可爱,取名杨政。

  也就在这一年,几乎快被忘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作,将杨国恩从短暂的幸福中拉回现实。因为血液中的全血细胞极度缺乏,杨国恩必须要靠输全血和血小板维持生命。

  夫妻两人每个月的工资刚好1000元,这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而杨国恩的治疗,仅输一次血小板就要花掉1000元。

  郭艳萍四处求人借钱给丈夫看病。这让杨国恩心里十分难受。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只会越来越重,如果没有骨髓移植,病魔会将他越勒越紧。“为了不拖累她,我故意找茬吵架,对她很凶,然后非要吵着和她离了婚。”杨国恩流着泪说。

  郭艳萍明白杨国恩的用意,总是默默地听任他的挑剔与责骂。杨国恩终于想不出任何借口来吵架了。他干脆将郭艳萍硬生生拉到民政局,逼迫她签下离婚协议。他说:“你不跟我离婚,我就到外面去找一个女朋友。”

  郭艳萍无奈答应了。她想让儿子跟着杨国恩:“生病了,以后也有个人照顾你。”

  杨国恩怕小杨政跟着自己吃苦,坚持将儿子的抚养权交给了郭艳萍。执拗不过,郭艳萍含泪签下了名字。她对杨国恩说,“我会让孩子经常来看你的。”

  哥哥察觉了,他没能死成

  杨国恩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但为了挣钱治病,他依然坚持每天去按摩所上班。

  哥哥杨孝敬在30公里外的中山三乡镇一家工厂做工,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有1000块钱。“其中七八百块钱都用在我身上。”杨国恩说,为了筹措治疗费用,兄弟俩找亲朋、同事、老板借了个遍。家里的电器都变卖光了,已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30岁的杨孝敬至今孑然一身。“为了我,他到现在连女友都不敢找,每天只舍得吃一顿饭。”杨国恩十分愧疚。他曾经劝过哥哥成家,杨孝敬每次都回答:“等把你的病治好了再说。”

  但其实两个人都在担心,病怕是永远也治不好了。

  病情确实越来越重。2008年,杨国恩两个月大约就要输3次血,每次两个单位的量,到了2009年4月,每次要输6个单位的量,一个月就要花掉四五千元。“如果不输血的话,脸色就发白发青,头痛,脚也站不稳,心一直猛烈地跳。”而到了今年,医生告诉他,一个星期就应该来输一次血。

  杨国恩深深觉得自己成了累赘。他不想让哥哥被自己拖着,在绝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于是,他开始密谋死亡。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欠别人的钱怎么办。“不能因为自己走了,让这些当初借钱给我的人得不到偿还。”

  从今年2月份开始,杨国恩带着哥哥上门去认人,陆陆续续将债主都认全了。“万一我哪天不行了,你一定要帮我还上欠他们的钱。”

  3月13日,杨国恩又一次感觉到了强烈的头晕和心悸。感觉是告别的时候了,他服下早就准备好的安眠药。谁知,哥哥察觉了他的意图,他没能死成。

  杨国恩说,等哥哥筹齐欠医院的1000块钱医疗费,他就出院。未来在哪里,他不知道。

(责任编辑:徐琼星)

2010-06-10 15:33:00浏览12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手臂晒黑后美白的方法有哪些
手臂晒黑后美白的方法主要有日常护理美白、食物调理美白、医美项目美白等。1、日常护理美白:做好防晒是美白的基础,外出时应尽量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外出,必须外出时要穿防晒衣、戴遮阳帽、太阳伞等,还可涂抹防晒霜。清洁方面,可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定期清洁手臂皮肤,去除老化角质和污垢,促进美白产品的吸收。2、食物调理美白: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草莓、猕猴桃等,维生素C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有助于皮肤美白。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伤害,如坚果、橄榄油等。还可适量饮用牛奶,其富含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皮肤的修复和美白。3、医美项目美白:光子嫩肤利用高能激光对皮肤进行治疗,可以分解皮肤中的色素颗粒,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改善皮肤暗沉,使手臂皮肤变得白皙光滑。水光针是通过微针注射的方式,将透明质酸等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皮肤真皮层,不但能够补水保湿,还能促进美白成分的吸收,让皮肤从内而外透出光泽。果酸换肤则是使用高浓度的果酸促使皮肤角质层脱落,加速角质细胞及少部分上层表皮细胞的更新速度,促进真皮层内弹性纤维增生,对改善皮肤暗沉、粗糙有一定效果。建议想要美白的人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同的美白方法效果因人而异,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这样更有利于达到理想的美白效果。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手臂上会长很多小红点点吗
手臂上在多种情况下会长很多小红点点,比如因皮肤过敏引发的湿疹,或还有可能是由于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等导致血液逸出血管外而引起的紫癜,表现为皮肤、黏膜下的瘀点、瘀斑。湿疹的诱发因素众多。内在因素如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外在因素则是生活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以及接触化学物质等。湿疹初期手臂皮肤会出现红斑,紧接着红斑上迅速出现密集分布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瘙痒感明显,搔抓后可能出现糜烂、渗出。紫癜中常见的过敏性紫癜,多与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有关,表现为皮肤紫癜,常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初期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表面,按压不褪色,可伴有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针对手臂上的小红点点,治疗方式因病而异,但都需根据医嘱进行。对于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能有效抗炎、止痒。若伴有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类药膏,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过敏性紫癜的治疗,首先要去除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来缓解过敏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减少严重,可能需输注血小板,同时可使用提升血小板的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氨肽素。若发现手臂上出现很多小红点点,不要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日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外出,勤换洗衣物、床上用品,减少尘螨滋生。如果小红点点持续增多、伴有发热、腹痛、关节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接受针对性治疗。
汤志水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手臂抽脂塑身衣穿多久
手臂抽脂后塑身衣穿戴时间因人而异,若恢复佳、抽脂量适中,约3个月即可;但恢复差、抽脂量大或皮肤松弛严重,可能需6个月甚至更久。此外,患者年龄、皮肤弹性、术后护理等因素也会影响塑身衣穿戴时间。如果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抽脂量适中,那么塑身衣可能只需穿戴3个月左右即可达到较好的塑形效果。然而,如果患者的恢复情况不佳,抽脂量较大,或者皮肤松弛程度较严重,那么塑身衣的穿戴时间可能需要延长至6个月,甚至更久。这是因为塑身衣在术后主要起到压迫止血、减轻肿胀、促进愈合、预防皮肤松弛和凹凸不平的作用。穿戴时间足够长,可以确保这些效果得到充分发挥。但除了个人恢复情况和抽脂量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塑身衣的穿戴时间。例如,患者的年龄、皮肤弹性、术后护理情况等。年轻患者皮肤弹性较好,恢复速度较快,可能穿戴塑身衣的时间会相对较短。而老年患者皮肤弹性较差,恢复速度较慢,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穿戴塑身衣。此外,术后护理情况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加速恢复进程,从而缩短塑身衣的穿戴时间。建议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塑身衣的穿戴时间。在穿戴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还应选择适合自己体型、松紧适中的塑身衣,避免选择过紧或过松的款式。过紧的塑身衣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导致不适;而过松的塑身衣则可能无法起到有效的压迫和塑形作用。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健身后失眠的原因
小张是一名健身爱好者,为了增强体质和塑造身材,他坚持每天晚上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训练,包括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原本沾床就睡的他,现在即使在疲惫的健身后,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常常要辗转反侧一两个小时才能勉强进入梦乡。小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医生详细的询问和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因素,初步判断他的失眠与过度健身以及不合理的健身时间安排有关。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10%-15%的健身人群在进行健身活动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其中失眠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在我国,随着健身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因健身引发的睡眠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健身与睡眠的正常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健身对睡眠有着诸多积极影响。当我们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时,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加快,使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代谢状态。同时,健身还能帮助我们释放压力,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让我们产生愉悦感,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然而,当健身的方式方法出现问题时,这种良好的关系就可能被打破,进而导致失眠。【健身后失眠原因分析】01运动时间不当临近睡眠时间进行高强度健身是导致失眠的一个常见原因。我们的身体有着自己的生物钟和睡眠节律,在临近睡觉的时候,身体会逐渐进入放松状态,为睡眠做好准备。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起来,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同时体温也会升高。这种身体的兴奋状态和较高的体温,会打乱我们正常的睡眠节律。02运动强度过大高强度运动后,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的作用是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应对高强度的运动挑战,使我们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然而,运动结束后,这些激素并不会立刻消失,它们会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难以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即使躺在床上,也会感觉思绪活跃,难以入睡。03心理因素有些健身者过度关注健身效果,总是担心自己的训练不够到位,或者对自己的身材变化不满意,从而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在健身后持续存在,影响睡眠。另外,健身带来的成就感也可能使大脑持续兴奋。当我们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训练,或者突破了自己的某个健身目标时,会感到非常兴奋和满足,这种兴奋感可能会让我们在晚上难以入睡。04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身体素质、生物钟、睡眠敏感度等都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不同人对健身的反应不同。有些人的身体对运动的刺激更为敏感,即使是适度的运动,也可能会使他们在健身后难以入睡。【应对健身后失眠的方法】01调整运动计划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运动强度是解决健身后失眠问题的关键。①首先,要避免在睡前3-4小时进行高强度运动。可以将运动时间安排在白天或者黄昏,这样在睡前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平静。②其次,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不要一开始就进行过于高强度的训练,而是要逐渐适应,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比如,对于刚开始健身的人,可以从每周2-3次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如慢跑、快走等,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频率。02饮食调整健身后的饮食选择对睡眠也有很大影响。①推荐在健身后摄入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一种能够帮助身体合成褪黑素的氨基酸,而褪黑素是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牛奶、香蕉等食物中就富含色氨酸,可以在健身后适量食用。②同时,要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含有咖啡因和大量糖分的食物或饮料。在健身后,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给肠胃造成负担,影响睡眠。03心理调节缓解健身焦虑、放松身心对于改善睡眠也非常重要。①可以尝试一些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在健身后,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或者躺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吸气,再慢慢地呼气,排除杂念,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②还可以在健身后泡个热水澡,同时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自己在放松的氛围中逐渐平静下来,为睡眠做好准备。04睡眠环境优化可以根据自己的睡眠习惯,调整睡眠环境,包括温度、明暗程度、安静程度等。还可以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让身体在睡眠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撑和放松。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