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你知道什么是“气味学”吗?

你知道什么是“气味学”吗?


  “气味学”简介

  气味学是嗅觉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专门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嗅觉谋生的科学。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是辨毒工具,是接收信息的主渠道,产生气味就是发送信息,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气味学的主要论点

  气味学是嗅觉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专门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嗅觉谋生的科学。它与生物学、医学、化学密切相关,属于边缘科学。气味学是个空白学科,词典上无这一名词,世界上无此学科,亦无专著。

  人有眼耳口鼻身(皮肤)五种感觉器官,脊椎动物也有,它们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视觉建立了光学,听觉建立了声学,触觉产生了许多物理量,唯味觉与嗅觉没有建立相关的学科,原因何在?味觉与嗅觉是化学反应,而化学起步较晚,人们对味觉与嗅觉的产生机理还处在朦胧阶段,研究难度较大,也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系统地研究。对气味的研究是各取所需,分属于食品、化妆品、侦察、环保、虫害的生物防治等不同领域。

  嗅觉在五种感觉器官中的地位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对动物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觅食与繁衍后代。多数动物觅食靠嗅觉,辨别毒物更离不开嗅觉,鼻子长在口的上方,鼻孔正对嘴巴。找配偶交配靠嗅觉感知求偶素,认亲子亦靠嗅觉。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对嗅觉的依赖程度作为专题讨论。

  气味研究的误区

  人有鼻子,天天在闻味,遇到难闻的气味就逃避,遇到腐臭或怪味的食物就拒食,还经常靠鼻子分辨一些东西,还用香味美化环境,刺激食欲。但是对气味的研究还很肤浅,甚至还有许多模糊或错误的观念,使气味学的研究误入歧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人划线,把人能闻到的气味叫气味物质,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嗅觉排除在外。

  光波与声波同是感觉器官得到的信号,它们并未以人划线。对人而言,可见光的波长在7.7×10-5与4×10-5CM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的称红外光或紫外光,它们有可能被其它生物感知。声波频率在20—2000周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称次生波与超声波,也会被某些生物感知。按此推理,对气味可以分为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方妥。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是指人类而言,它不能以某种物理量定量。但是它也可以用标准划分,即用与生存相关(有益或有害)与不相关来划分。嗅觉是为维系生命而设的,它的感知范围有特定性。有些气味要接收,有些气味要舍弃,以防干扰,像电台要调频一样。假若一切光、一切声都接收,眼睛和耳朵也受不了。

  美国学者蒙克里夫花了很大精力试图找出气味物质与非气味物质的分界线,他用挥发度、蒸汽压、丁泽尔效应、拉曼位移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没有收获。

  求偶素是每种动物都有的,但各不相同,求偶素仅对同种动物有吸引力,即能被嗅知,不同种的动物嗅不到。而找出不同动物的求偶素的物理特征却很困难,虽化学成份不同但无明显规律可循。

  (二)嗅觉疲劳说有待商榷。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们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嗅觉疲劳。

  视觉会疲劳,是长期注视某种目标(如看书、刺绣)眼肌需要调节水晶体的焦距,会有酸楚的感觉,要做眼睛保健按摩或远眺一会儿,放松一下晶体调节肌,若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则视觉不会疲劳,对眼下的景物可能视而不见,没有印象或印象很淡泊。长期在噪音下工作,也有充耳不闻的感觉,而对留意的声音,尽管很细小,混在噪音中也能听得见,这是听觉神经的屏蔽与选择作用的结果。

  嗅的过程没有肌肉运动,是嗅觉细胞接受化学刺激,神经的传递也靠化学物质,用疲劳一词不妥。为什么久而不闻其臭呢?当嗅觉把气味信息传递给大脑以后,若人没有离开这个环境,原气味又没有发生浓度的变化,大脑就屏蔽了这一气味信号,准备接收新的信息。

  (三)人的嗅觉的退化是不用则废吗?

  人和狗相比,嗅觉的灵敏度差异太大了。

  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善,使对嗅觉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不再靠鼻子找食物,固定的夫妻不靠求偶素的吸引,过家族生活和社会关系人情化不需要靠气味辨血缘关系,不用担心猛兽的侵袭等等,这些动物必需具备的嗅觉功能人类亦不再是迫切需要。

  法国国家科学院微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一小组对人的20—50个不同的染色体区域进行仔细搜寻之后,找出了1000个有关嗅觉的基因,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这1000个嗅觉基因中,有72%的基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不用则废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表现,勿需操心,这是社会的现实。但是人们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极大危险,即嗅觉被破坏的严峻现实,任其发展,将有灭顶之灾。

  不会说话是哑巴,听不见叫聋子,看不见叫瞎子,闻不见叫什么?不算病。不以为是病,也不医治,也无法医治。嗅觉不灵或完全失灵的人有多少?谁也不去调查。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或接触有毒气体的人有几个有灵敏的嗅觉?一个也没有!毒气对嗅觉的破坏作用确实存在着,就成年人和儿童的嗅觉加以比较,差别就很明显,比年龄对视觉、听觉的影响明显得多,这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不屑一提。

  人们失去了对毒气的警惕,认为臭一点没关系,把臭与毒割裂开来。臭味,就是嗅觉告诉大脑有毒气存在,要逃避。这一点人没有动物聪明。人要研究并合成毒物,并把它当成建筑材料、生活用具、化妆品,用它来美化生活,人们强迫自己从事有毒气的工作,安于在有毒的环境中生活,破坏了嗅觉,损害了健康而不自知。环境污染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加重的。生活在充满毒气的环境里的动物,它们的嗅觉能不被破坏?它们觅不到食物,找不到配偶,花儿没有昆虫传粉,它们不就断子绝孙了吗?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保护嗅觉就是保卫生命。忽视嗅觉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气味学提示了抗药性产生的根源

  嗅觉的分辨复合气味的能力是有限的。

  把葱、、蒜末混在一起,人们能分辨出来,葱、姜、蒜各自的气味也不是一种物质产生的,而嗅觉则不能分析出有几种气味组成的葱味、姜味或蒜味。人体也一样,人的汗味、尿味和粪味都含有几十种、上百种物质组成,都是混合味,汗味能代表一个人的气味特征,成为侦察追踪的重要线索。

  生物适应毒物能力的建立,依赖于嗅觉的辨毒能力。假若人们长期在某一种毒气环境中生活,是单一毒气,又没有引起急性中毒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人们对这种毒气的适应能力就提高了,人体的毒物积蓄很高,也不一定引起严重病变。对于复合毒气,适应性就很难建立。

  化学成份单一,是昆虫和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源,化学农药、消毒剂和抗生素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此。草药是复合物,它使用的是植物对付病虫害的全部武器,复方更集中了多种植物,微生物是适应不了的。所遗憾者,草药还未用作消毒剂和抗生素,而植物农药正方兴未艾。

  用气味断病是一种科学方法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的任何病变,必然引起人体分泌物、呼出气体和排泄物的物质改变,从这些物质的气味可以断病,中医四诊中的闻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已经不用了,原因是不卫生,不方便,人的嗅觉灵敏度不高。

  现在,气体分析仪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完全可以代替医生的嗅觉,快速、准确、全面是可以做得到的。微生物在肺里、呼吸道里作祟,呼出的气体可以查出是何种菌;微生物在口腔、胃内作祟,可从哈出的气体中查出;脏腑的病变,可在汗液中、在大小便中查出来。不同的微生物在体内作祟所产生的毒物是不相同的,这种气味采集对病人无痛苦,应该倡导。

  用气味定草药药性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伏羲尝草制砭,所用者皆尝也。这就奠定了以“五味”定药性的基础。一日而遇七十毒,教人知趋避。中毒以后取得教训,让人知道啥可食可药,啥不可食。这是人类发现药物之始。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记载。据汉代班固解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可见“鬯其酒”就是芳香的药酒。药酒治病,当始于殷商,草药中,芳草植物多亦,以花入药的有40余种(本草纲目统计)。芳香开窍药是中药之一类,此类不以“五味”定性。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你知道什么是“气味学”吗?号外,春节急救排行榜出炉!

你知道什么是“气味学”吗?“裸婚”,你要不要?

你知道什么是“气味学”吗?三种流感病毒或“占领”北半球

你知道什么是“气味学”吗?专家提示警惕“香水有毒”

你知道什么是“气味学”吗?奇!7月大男婴患前列腺癌

(实习编辑:冼雪明)

2010-02-21 22:37:00浏览12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新闻医生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