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病危通知书不是想下就下它保护患者也保护医生

  市内几家大医院回应本报报道,认为做好医患沟通,病人和家属才不会被吓倒。

  患者进医院,可能轻而易举地收到让人心惊胆战的病危通知书。这是医院故意推卸责任,甚至是以此赚钱?本报21日刊登的家属质疑医生乱下病危通知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昨天,参加“两会”的几家大医院的人士均表示,虽然国家卫生部并没有明确对如何下病危通知进行统一规定,但病危通知也不是医生推卸责任的借口,并不是想下就下。一纸病危通知是对患者、家属、医生三者的“立体”保护,充当三者之间桥梁的作用,市民应该正确对待。

  市政协委员、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认为,患者家属对病危通知书的质疑,是医患矛盾激烈现状下,医患信息不对等的一种表现。另外,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认识不高,对病危通知也形成了理解上的偏差。认为下了病危,患者会面临死亡威胁;其次,费用将大大增加。

  “其实,一纸病危通知只是一种医嘱,在家属、医生、患者三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李秋称,一是告诉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配合医生;二是告知家属,患者病情状况,要有准确的认识;三是告知交接班的医护人员,应对患者高度重视,尽量减少医疗事故。

  “除保持家属、患者、医生之间的沟通外,在目前医患矛盾突出时代,下病危也是医生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梁平主任坦言,现在医生的压力太大,稍不注意就会遭到家属的怀疑。

  他举例称,几年前,一患儿被诊断为胆道蛔虫,医生检查时认为还会有并发其他疾病,但就是没有开病危医嘱,结果患儿6小时后突然死亡。家属就以无病危通知书为由,通过各种手段找医生的麻烦。

  市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主任杨艳则表示,对如何下病危通知书,卫生部并没有明确进行统一规定,但任何一个执业医师都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或病情向恶化方向发展时下病危通知书,这是执业资格赋予的权利。

  “但病危通知书并非想下就下,必须根据病情发展进行。”杨艳称,病危通知书不会成为医生推卸责任的借口或“保护伞”,如果在医疗行为中出现差错或事故,患者可以封存病例起诉,医生就无法推卸责任。

  “只要做好医患沟通,病人和家属是会正确理解的,才不会被吓倒。”市人大代表、市急救中心产科主任王芳表示,下病危通知书实际上是告知家属病人的疾病发展、恶化情况,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对病人和家属负责。记者 黎奎 王德利

  病危通知集中大医院

  记者调查发现,病危通知书有自己的本身特点,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而对基层医院来说,病重的不会来,来了也不敢收,一年开不出一张。

  “从医20多年,我下的病危通知,可以用数以万计来形容。”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梁平主任透露,凡是进入该科的患儿,大多病情严重,很多患儿其他医院不敢收治,进入儿童医院后,肯定会收到一张病危通知书。

  大坪医院创伤科脑外组知名手术专家何启元老教授称,尤其是脑、心肺等脏器手术,患者一上手术台,医生都会下达病危通知书,一旦病情稳定脱离生命危险了,才会停止病危医嘱。如果要统计他从医40多年下达的病危通知书,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

  重医附二院感染科张大志主任介绍,该科几乎收治了全市及西南片区的重症肝病患者,按照每月1000人次计算,其中30%的患者都会因病情收到病危通知书,如此计算,仅该科每年的开出的病危通知书数量就有4000张。

  专家

  这些疾病易下病危通知

  大坪医院创伤科脑外组专家何启元介绍,在临床医学上,以下患者最易收到病危通知书。

  老年人 很多老人有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及老慢支等陈旧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情变化迅速。

  婴幼儿 对于婴幼儿,特别是高烧等疾病,发病迅速,很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车祸伤高处坠落伤 这些伤可能引起颅内、脏器等部位受损,一般随时间推移,病情逐步严重。

  大出血 产妇及意外刀刺伤,一旦出血不止,就会导致心脏等功能衰竭。

  身患多种疾病患者 这种患者一旦发病,很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导致心肺等器官损伤,而危及生命。

  市民

  医生应该耐心解释理由

  “医生也应该理解家属的心理,既然家属不懂,医生更应该耐心解释。”市民周渝新称,几天前,他的父亲因气胸住院十多天,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当时多次问讯病危的原因,但医生很不耐烦地解释了一番,他还是不清楚。

  江北区的陈女士也称,自己的丈夫心绞痛住院,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也是没有给她太多的原因,让她心里不踏实。

  “既然医患矛盾如此激烈,就应该相互沟通、理解。”记者采访中发现,多数市民希望,在就医过程中,面对不理解、有疑问的家属,医生更应该耐心一点。

(责任编辑:麦伟贤)

2010-01-25 09:56:00浏览6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哮喘的特效药是什么
哮喘的特效药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白三烯调节剂及抗组胺药物等。哮喘是一种发生在气道部位的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1、支气管扩张剂:此类药物常见有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等。这类药物能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作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迅速扩张支气管;而异丙托溴铵气雾剂为抗胆碱药,通过抑制迷走神经引起的支气管收缩,达到缓解哮喘的目的。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局部抗炎作用,是临床上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之一。其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缓解哮喘症状。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通过雾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3、白三烯调节剂:常见有孟鲁司特钠片等。该药物可帮助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患者出现的咳嗽、喘息等症状。其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发挥抗炎作用,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4、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等。如果哮喘是由过敏原刺激引起的,抗组胺药物可通过阻止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哮喘的治疗并非单一药物可以完成,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此外,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切勿自行购药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防寒保暖,以减少哮喘的发作。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治疗哮喘用哪些药好
治疗哮喘效果较好的药物主要包括布地奈德、泼尼松、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建议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出现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1、布地奈德:此药主要通过雾化吸入,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和缓解呼吸道痉挛的作用,能够迅速改善哮喘症状。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布地奈德吸入剂是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长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哮喘患者临床控制率达到较高水平。但需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合理的应用容易导致患者免疫力失调,且停药之后哮喘可能会反复发作。2、泼尼松:泼尼松片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局部炎症和过敏反应,从而缓解喘息、气急等症状。然而,泼尼松片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胃肠道不适等,且需要口服,胃肠道吸收药物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及时缓解哮喘症状,因此通常不作为首选药物。3、沙丁胺醇:沙丁胺醇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药物。其通过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够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是哮喘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之一。沙丁胺醇通常以吸入或口服的方式给药,吸入给药起效迅速。但长期使用沙丁胺醇可能会导致耐受性增加,因此需遵医嘱规范用药。4、异丙托溴铵:异丙托溴铵是一种支气管扩张剂,主要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其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气道平滑肌收缩,从而扩张气道,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异丙托溴铵还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经对气道平滑肌的作用,减少气道分泌物的分泌,降低气道阻力。但异丙托溴铵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头晕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针对哮喘的药物治疗,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性质,遵医嘱规范用药,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此外,哮喘的治疗还需结合避免过敏原、适当运动等其他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哮喘有办法治疗吗
9岁的明明最近总感觉身体不太舒服,经常咳嗽,尤其是在晚上和运动后,咳嗽症状会更加明显。咳嗽时还伴有喘息声,呼吸变得急促。一开始,家长以为是普通感冒,便给明明吃了些感冒药,可症状并没有缓解。渐渐地,症状加重,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明明去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包括肺功能测试、支气管激发试验、过敏原筛查等,发现明明的FEV1/FVC比值为71%(9岁儿童的FEV1/FVC比值正常范围大约在85%-90%之间),提示存在明显的气道阻塞;而支气管激发试验时FEV1显著下降,从初始的1.8升降至1.4升,降幅超过20%,证实了明明的气道高反应性。综合判断下,医生确诊他患上了支气管哮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哮喘患者数量已高达3亿左右,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也不容乐观,约有4570万患者正遭受着哮喘带来的困扰。哮喘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如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日常活动和社交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哮喘的治疗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间,哮喘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早期简单的支气管扩张剂,到如今多种药物联合、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新兴治疗技术的不断涌现,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如今,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哮喘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药物治疗】哮喘治疗药物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用于快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如喘息、气促、咳嗽等,在哮喘发作时按需使用。控制药物则是用于长期治疗,通过抗炎作用,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预防哮喘发作,需要遵医嘱规律使用。1、缓解药物①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是典型的SABA。这类药物起效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舒张气道平滑肌,快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喘息症状,是哮喘急性发作的急救药物。②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异丙托溴铵属于SAMA,它通过阻断气道平滑肌上的胆碱能受体,使气道舒张。与SABA联合使用,能增强平喘效果,尤其适用于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哮喘患者。2、控制药物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这是哮喘治疗的基石药物,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ICS能从根源上抑制气道炎症,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它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全身不良反应较少,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②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属于此类药物。这个药物主要作用于气道平滑肌,通过舒张平滑肌来缓解气道痉挛,作用持续时间长。通常与ICS联合使用,两者协同发挥抗炎和平喘的作用,能更好地控制哮喘症状。③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等是常用的白三烯调节剂,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对轻度哮喘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疗效较好。【非药物治疗】1、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明确过敏原的哮喘患者,可采用脱敏治疗。通过定期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哮喘症状。一般需要持续3-5年,治疗效果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的第一年内逐渐显现。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2、生物制剂治疗:近年来,生物制剂为哮喘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例如奥马珠单抗,它能特异性地结合体内的免疫球蛋白E(IgE),减少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进而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有效控制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病情。还有针对其他炎症介质的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等,也在特定哮喘患者群体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哮喘治疗的常见误区与应对】很多患者在治疗哮喘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1、症状缓解就停药:有些患者认为哮喘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即使症状消失,气道炎症依然存在,随意停药极易导致病情复发和加重。2、担心药物副作用不规范用药:还有患者担心长期使用药物会有副作用,从而自行减少药量或不规律用药。实际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药物的治疗作用远远大于副作用。应对这些误区,患者需要加强对哮喘疾病的认识,积极与医生沟通,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实用建议与注意事项】1、定期复诊:哮喘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每1-3个月一次,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复诊时需携带近期的用药记录、症状日记等,方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2、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大部分哮喘药物通过吸入装置给药,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是保证药物疗效的关键。患者应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吸入装置,如定量气雾剂、干粉吸入器等,并定期清洗和更换吸入装置。3、注意环境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过敏原和污染物。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香水等,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在寒冷季节或花粉季节,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哮喘的症状都有哪些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其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或咳嗽等。对于哮喘患者,建议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同时,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发作。1、喘息:这是哮喘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觉呼吸时伴有明显的哮鸣声,就如同吹哨一般。这种声音在呼气时往往更为明显,且喘息的程度轻重不一。轻度喘息可能仅在剧烈运动或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出现,而严重的喘息则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极度困难,甚至影响正常的说话和行动。2、胸闷:许多哮喘患者胸部会有压迫感、憋闷感。这种胸闷的感觉在哮喘发作初期可能就会出现,并且会随着发作的进展而持续存在。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感,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情绪状态。3、咳嗽:咳嗽也是哮喘常见症状。咳嗽的性质多样,可为干咳,也可能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咳嗽在夜间或清晨常常会加重,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咳嗽,而无明显的喘息、气急等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可能是由于气道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在运动方面,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此外,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规律用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哮喘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情况,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