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权威发布

深圳医改:不均衡是大问题 “处方流通”登台

举报/反馈
2010-01-14 09:09:00

  非户籍也可享受深圳医保,明年实现常住居民全覆盖,三年投入196亿元,医保报销比例大幅提高……正式公布的深圳医改方案推出了一系列大动作,给普通市民带来了诸多实惠。深圳“新医改”开启“破题”之路,然而所谓的“破”并不是简单地向“看病难”、“看病贵”动刀。如何看待历史的沉疴,如何评估体制的弊病,本报记者昨日对话长期关注医改的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

  “就像中国经济的最基本问题是结构问题,深圳医改要解决的也是结构问题,不仅有特区内外的地区不均衡,还有公立民营的属性不均衡,更有基本医疗和高端服务的需求不平衡。”谈到深圳新医改,郭万达直言“不均衡”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如何看医改:

  渐进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保底式制度不可能无限满足

  本报评论员钱飞鸣:对于医改,学界有着“永远没有完美方案”的评价,事实上全世界也没有哪一种方案获得过一致认可。就中国的医改来说,过去30年间也有过多次大动作,市场化提升了效率却有失公平,公益化强调了公平却不利于效率。作为普通百姓,评价医改肯定会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但这只是一个微观视角,站在宏观的角度,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医改?

  郭万达:视角不同,差别自然很大。对于医改,我想应当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医改是渐进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更何况是复杂的中国医改。过去,我们饱尝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苦”,公立医院自行创收、医院药品加价等等措施助推了“以药养医”怪圈的形成,结果是“看病难”未能有效缓解,“看病贵”接踵而至。

  其次,医保是保底式制度,不可能同步增长、无限满足。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都希望医改最后能出现“平民的价格,VIP的服务”,但这可能吗?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说,医改保的是基本、基础和基层,医改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最低点的高度。

  本报评论员钱飞鸣:回到深圳,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身边的医疗服务?深圳医疗行业的不足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郭万达:我们首先要摒弃“两个否定”。第一个是不能否定过去的成绩,不能因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就说过去是一塌糊涂;第二个是不能否定竞争性、开放性原则,回归政府主导不并意味着原有的改革不可取。

  对于深圳的医疗,可以作出以下的基本判断:服务上规模,运行有效率。建设时间太短是深圳的先天缺陷,但我们在30年间还是建起了100多所医院、600多家社康中心、1400多家诊所,去年更是完成了7250万人次的门诊“天量”,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城市化产生的人口流动潮,将医保原本的“城乡割裂”问题带到了城市,然而深圳900多万参保人数却意味着“医保全覆盖”基本成形,这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绩。

  至于不足,首先要承认供应不足。这里有几个最新数字,深圳千人病床数只有1.66张,低于全国3.2张的平均水平;深圳千人执业医师数字是1.64人,虽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离北京的3.3人、广州的2.8人以及上海的2.5人均有相当大的距离。此次医改方案中提到未来三年政府将投入196亿元,这是在加大总量上做文章。但是必须要看到,深圳的医疗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只有3%左右,低于全国水平,离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例更是相去甚远。

  其次,我们还要看到服务不足,这主要是深圳人收入水平提升,对于质量要求也相应提升,而受制于日常工作,深圳的医疗科研相对薄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遇上大病疑难病还是要去广州、上海和北京。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