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夏至养生,湿热腹泻如何防护?

夏至,是盛夏的开始,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气候特点。此时大地湿热蒸腾,人与自然相适应,由于节气、气候特点,喜食冷饮、冷水冲凉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很容易使湿热邪气侵犯人体而引发多种湿热证。

夏至养生,湿热腹泻如何防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时节,阳气升腾,人亦应因时养生,以顺自然,否则易伤生命之本,诸疾而生。中医认为由于此时气温高,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增大,是湿热证高发的时节。例如暑湿感冒、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型的腹泻、腹痛为主的胃肠道疾病等等。

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后常常出现精神倦怠,少气懒言。湿邪重浊、趋下,很容易侵袭胃肠导致腹泻,大便急下,稀水样便,排便次数增多,甚至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危重情况。

湿热之邪还可侵犯脾胃,湿邪粘滞,素体脾虚湿盛、脾胃湿热或者外感湿热之邪没有完全康复人群,急性腹泻还可能发展为慢性腹泻,对儿童生长发育、以及成人工作、学习带来困扰。

大人孩子该如何预防和护理湿热腹泻呢?

儿童篇

首先儿童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立夏后,为防治孩子腹泻,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1、天气炎热时,也需要注意孩子衣物的增减,因为有时气温可能骤降,伴随雷雨天气,谨防孩子着凉,气温炎热,气温下降,有的孩子还会踢被子,切记注意孩子腹部保暖哦。

2、孩子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如果喂养不当,过饱、过饥,或者饮食肥甘油腻也容易损伤脾胃,滋腻湿热之邪呢。饮食要谨记合理、营养均衡的原则。

3、培养孩子“七步洗手法”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天气炎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滋生,不良的卫生习惯很容易“病从口入”引起腹泻呢。

成人篇

1、立夏后,大人们也要保持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不要让空调风口对着自己吹。

2、适当的户外活动,避免在太阳下曝晒,如运动时出汗太多,身体会感觉疲劳、乏力,甚至气短、接不上气,这是气随汗泄过多,耗损了人体元气

3、不要贪凉,饮食过度辛辣、暴饮暴食,甚至夜间饮食烧烤、啤酒等助长湿热邪气。疲倦易困、食欲欠佳时可以可食用冬瓜、薏仁、扁豆、赤小豆等食物以清热利湿,淮山、芡实、茯苓、莲子等食材来健脾化湿。

该如何治疗成人与儿童湿热腹泻呢?

儿童腹泻

儿童腹泻需要根据脱水程度、性质给予适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同时需要寻找病因对症处理。

婴幼儿腹泻不宜过早使用止泻剂,以免使肠道毒素吸收增加,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同时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免出现滥用抗生素性腹泻。

还可以使用益生菌制剂、中医药疗法、小儿推拿等方法来治疗。

成人腹泻

成人腹泻同样也需要注意防止脱水情况的发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寻找病因对症处理。应用中医药疗法与益生菌制剂可以治疗腹泻并预防慢性腹泻。

夏至养生,湿热腹泻如何防护?

2g肠炎宁颗粒治疗湿热型腹泻有哪些优势?

治疗儿童与成人腹泻的中成药,浓缩型2g装肠炎宁颗粒和肠炎宁胶囊源自东晋名医葛洪大师治疗肠道瘟疫的秘方“地金丹”。在原方基础上增加了枫香树叶、樟树根和香薷三味成分,更具清热解毒、行气利湿之功效,对成人和儿童急慢性胃肠炎、腹泻具有显著疗效。

药理学研究发现,本品含黄酮、车叶草苷和没食子酸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双向调节胃肠蠕动,止泻而不便秘,还可修复肠粘膜。

为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研发团队历时8年,采用国际先进的超微颗粒制造工艺成功投产无蔗糖、浓缩2g装的肠炎宁颗粒,可直接含化,不含蔗糖口感好,并获得3项发明专利。

浓缩型2g装肠炎宁颗粒和肠炎宁胶囊成功上市,解决了临床抗生素耐药和黏膜吸附剂易便秘的医学难题。由于本品在治疗成人和儿童肠道疾病的突出疗效,被纳入了新版《国家医保目录》。

2g肠炎宁颗粒与胶囊该如何选用?

一般儿童腹泻选用颗粒剂,成人腹泻使用胶囊剂,但不限定人群。儿童可根据年龄、体重、个人喜欢选择肠炎宁颗粒或胶囊,同样成人腹泻、胃肠炎也可根据习惯,选择自我喜好的肠炎宁颗粒或胶囊。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2022-06-21 16:50:18浏览12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