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药物“害”肝?
你知道吗?900种以上的药物已被证实可以导致药源性肝损害,其中包括相当部分中草药。所谓药源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引起的肝脏病变。
据统计,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一般人群中10%、老年人群中40%的肝炎为药物性的。在美国,15%~25%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病死率高达50%;在日本,1964~1973年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加了10倍;在法国,10%的肝炎患者是药物性肝病,其中40%肝损伤患者年龄超过50岁。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主要有如下类别:
抗生素 如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抗结核药 除链霉素外其他大部分抗结核药均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其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对肝脏损害较大,在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
激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
抗真菌药 氟康唑、酮康唑等;
其它西药 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抗肿瘤药、循环系统药物、降血脂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麻醉药;
中药 如大黄、雷公藤、决明子、何首乌、鱼胆、乌头等。
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根据是服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停药后的效应。防治药源性肝损害,一要重视预防,严密监视各种毒副反应,定期检测血象、肝功能,对过敏体质、有肝肾疾病、新生儿、孕妇等应更慎重;二是一旦诊断或怀疑为药物性肝损害,应立即停药,解毒护肝,对肝功能衰竭者可用激素治疗。
双线作战护肝脏
3月15日,法国赛诺菲-安万特集团在其北京亦庄工厂召开了“保护肝脏从根本做起——肝细胞膜的修复”媒体交流会。与会专家指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病变,肝细胞损伤是共同的病理基础,最常见的肝细胞学结构改变为肝细胞膜及细胞内的细胞器膜受损,从而影响到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和酶的活性。因此,治疗与纠正肝细胞损伤是各种类型肝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病毒、药物、酒精和脂肪是肝脏的“四大天敌”。肝炎病毒中,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最为常见和凶险。乙肝病毒进入肝脏后,会在肝细胞中持续复制,不断破坏肝细胞的结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有5%~10%会转变为慢性乙肝,其中约15%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常见肝病,我国大中城市成人脂肪肝的平均患病率高达10%。正常情况下,肝脏本身只含有少量脂肪,约占肝脏的4%~7%,如果肝脏内脂肪含量过高,脂肪会在肝细胞内沉积,导致肝细胞变性,医学上称为脂肪肝。脂肪肝的形成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富贵病”密切相关。
俗话说:“酒多则伤肝”。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可是酒精对肝脏的伤害也是最直接和最大的,它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一次大量饮酒,会杀伤大量的肝细胞;而如果长期饮酒,还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炎患者如不及时治疗,23%的病人大约10年左右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此外,药物对肝脏的损伤不可忽视,据统计,900种以上的药物已被确认可以导致药物性肝病。肝脏毒性药物会直接攻击肝细胞,损伤肝细胞膜以及细胞中的肝细胞器如线粒体,导致肝细胞的死亡;也会通过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
专家建议,肝病治疗应当双线协同作战:一方面有效延缓或阻止攻击因子对肝细胞的毒害,如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的复制、彻底戒酒、减肥、停用疑似损伤肝脏的药物等;另一方面还应当增强肝细胞的防护功能,预防肝细胞的破坏和死亡。
生物膜保护剂是肝细胞保护的重要药物,如多烯磷酯酰胆碱(易善复),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1,2-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含有大量游离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人体自身无法合成,是构成所有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结构。它通过与人体细胞膜,尤其是肝细胞膜的结合而起到保护、修复及促使肝细胞再生,从而发挥它的各项治疗作用,因此,易善复也称为肝细胞膜治疗剂。
(实习编辑:李杏)
副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中西医结合肝病科
主治医师
九江市中医院 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肝病科
主任医师
枣庄市中医医院 肝病科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河北省藁城市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兖州兴隆庄镇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厂平顶山路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东路33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中街77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四川都江堰市发展路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