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12:16:34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
挤眉弄眼、清嗓子
摇头耸肩、吸鼻子
拍手伸脖、说脏话
……
这些你们以为的小动作,可能是这种疾病
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
我们来了解一下“抽动症”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又叫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肌肉抽动(肌肉不自主收缩)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zuì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zuì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男童较女童多见,男女比例约(3~5):1。
表现为简单或复.发的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及猥亵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可伴有不同程度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强迫思维或其它行为症状。
抽动症常见误区“挤眉弄眼”不是病,是孩子的坏毛病,不用治疗。
临床上,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错误观念,门诊经常有抽动患儿家长反映以为是孩子的学的坏习惯,要多教育管教就好了。
(抽动症面部症状)
眨眼本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频繁的眨眼,且这种眨眼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肌肉抽动”,且伴随有眼睛不适,或者皱鼻子、扭脖子等其他症状时,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孩子可能不是调皮,可能得了一种叫做“抽动症”的病。
临床提示抽动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感冒后诱发的,有过多接触电子产品诱发的,有家族遗传的,有受到惊吓后诱发的,也有因家长或老师教育严厉诱发的。
“挤眉弄眼”是电视看多了,是结膜炎。
抽动症的诊断需要依靠有经验的专科医生综合孩子的情况进行诊断,所以该病的误诊率也相当高,比如频繁眨眼的孩子容易误诊为“结膜炎”,频繁清嗓子的孩子容易误诊为“慢性咽炎”,这些孩子往往经过眼药水等治疗后,症状时好时坏或者得不到改善,zuì后经发育行为科专科医师诊断为“抽动症”,才能给予正规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
抽动症共患的疾病
抽动加重或诱发因素有哪些?
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抽动症对儿童的伤害?
孩子患了儿童抽动症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无法集中,常常会因为控制抽动而走神,老师安排的作业也无法按时完成。
其次儿童抽动症患儿在情绪上容易易激动、脾气暴躁,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因为怪异的抽动症状,在与人沟通时,经常回避对方的身体接触甚至是视线接触,因此产生沟通交流障碍。
抽动障碍患儿应增强体质,维持规律的生活,预防感冒。多做能分散注意力的游戏;不看或少看电视、电脑,不看惊险刺激类节目及书籍。环境要尽量冷色调。不过分在精神上施压,少责罚,多安慰、鼓励;家长不要有攀比心理及期望值过高的思想;避免家庭纷争、家庭暴力等。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不吃含铅的食物。抽动障碍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TD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正确就诊以进行规范化诊疗。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医生团队 MORE+
郑华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3月15.16.22.23日会诊 每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会诊
擅长: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发育科:语言发育迟缓;矮小、肥胖症、性早熟;癫痫、脑瘫、热性惊厥、脑炎、脑病、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麻痹等、唐氏综合征、肌营养不良,儿童睡眠障碍;儿童心理障碍、焦虑症,拒绝上学症,强迫症等。
刘士东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一到周天
擅长:儿童癫痫、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生长发育障碍、学习障碍、语言/言语障碍 、小儿脑瘫、儿童心理障碍、唐氏综合征、肌营养不良、儿童睡眠障碍、焦虑症、拒绝上学症、强迫症等
蔡西萍主任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下午
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抽动障碍、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口吃、发音障碍、儿童青少年厌学、焦虑、抑郁、情绪及行为障碍以及儿童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