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症状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泌尿系统疾病 > 泌尿系症状

认识妊娠合并泌尿系统疾病

举报/反馈
2009-10-27 10:10:00新浪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可由未彻底至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演变而来。但是多数慢性肾炎患者并无明确的急性肾炎史,或仅仅在妊娠前或早期妊娠时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细胞管型、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并非少见,可分为五型:

  1 隐匿型

  患者无肾炎临床症状,尿常规检查可经常出现微量蛋白、少量红细胞及管型。但血压与肾脏功能实验均正常。

  2 肾病型

  患者以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与高胆固醇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血压不高、身功能损害较轻。

  3 高血压型

  血压持续升高,一般在21.3~25.3/12.0~16.0kPa(160~190/90~120mmHg),常伴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而水肿和蛋白尿较轻,严重的可出现尿毒症和心力衰竭。

  4 混合型

  主要有肾病型和高血压型的临床表现同时出现,且常有肾功能减退。

  5 反复发作型

  可在1次肾炎发作后,隔数周、数月或数年,经常反复的发作。发作时有肾炎的临床表现,间歇期则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少量蛋白尿或轻度高血压。部分患者可逐渐好转而痊愈,部分则逐渐恶化,最终发展成高血压及尿毒症。

  隐匿型与肾病型一般症状较轻,病程较短,妊娠期后预后良好,在密切观察和及时正确治疗下可继续妊娠,获得活婴的机会较多。而高血压型和混合型在妊娠后并发症多,尤其是已有肾功能损害的准妈妈,在妊娠期与产褥期更易发生肾功能衰竭。

  影响

  若是在怀孕前就患有慢性肾炎的准妈妈,因为怀孕期间的生理变化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如纤维蛋白在肾脏的沉积增多,使肾小球滤出血液中毒物的功能下降。而且怀孕期间的一些并发症更会加重肾脏病的程度,如妊高征、胎盘早离、稽留流产等。

  此外,慢性肾炎对怀孕的母亲和胎儿亦有影响。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影响不同。严重者会阻碍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致使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肾脏病程度越重,准妈妈患重度妊高征、流产、死胎等的几率越高,对母体及胎儿的威胁也越大。

  患有慢性肾炎的准妈妈应注意的事情

  怀孕前一定要做全面系统的检查,确定病变的程度,最好取得医生的同意,并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有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1怀孕期间肾炎病人的蛋白质摄入要适量,因为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的负担,促使肾功能恶化,低蛋白饮食不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推荐饮食中蛋白质量以40克/日为宜,而且要选用优质的动物蛋白。日常生活中含磷较高的食物有坚果类如核桃、花生、腰果、虾皮、豆制品等,应尽量少食用。

  2 减少盐的摄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血压。

  3 控制血压是本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可选用的药物有:双氢氯噻嗪、动脉扩张剂(硝苯吡啶、肼苯达嗪、甲基多巴)和巯甲丙脯酸等。产科医生在选择用药时应同时考虑降压的作用和对胎儿的影响。

  4 预防感染。

  5 定期复查尿素氮、肌酐值。

  患有慢性肾炎的准妈妈在孕后期应住院治疗。

  预防与护理

  1 孕期应积极治疗急性泌尿系统感染,防止变成慢性疾病或复发。

  2 平时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爽,每日清洗外阴、更换内裤,不穿化纤内裤,以减少细菌滋生、繁殖。

  3 多喝水、多排尿,使尿路得到冲洗,排出尿路中的细菌和炎症产物。

  4 不憋尿(特别是在晚上),有尿就及时排空,因为憋尿可使得膀胱内压增高,有利于膀胱内的细菌随逆流的尿液进入输尿管及肾盂,引起肾盂肾炎。

  5 睡眠和休息应采取侧卧方式,左右轮换侧卧,可减少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使尿液引流通畅。

  6 注意营养,适当运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7 可用中性香皂清洗外阴,用碱性香皂清洗外阴,可破坏会阴部生理性酸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与繁殖。

  结语

  十月孕期,是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期间会发生的事情亦都未能预料。作为准妈妈,只有提高自身的警觉、做好防备,对各种疾病有所了解,才能在疾病起病之初就有所行动。愿每个准妈妈都能安然度过这段时间!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来慧丽)

2/2下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