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即痹阻不通。中医上,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2015-09-29我们常听见中医说“肝火旺”,到底什么叫做“肝火旺”?来听中医如何解释。
2014-08-09中医治病过程中,经常遇到疾病的本质和外在症状不一致的情况。不被假象所迷惑,直接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便是“笑里藏刀”。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应用此计治病,也应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否则无从谈起。
2014-08-07有时候,中医治病的策略与军事思想有一些理念相通的地方,例如,出自《温病条辨》的“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即是以军事语言形象地阐述了外感急性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原则。
2013-09-04俗话说,饭吃七分饱,就是提醒人们饮食要适度,饮食失节,即吃得太多或者吃得太少都容易伤害脾胃,为各种疾病埋下隐患。中医建议,人的饮食应根据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活动状态随时调整。
2012-10-05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长期处于寒性体质,女性会影响到生育、月经等,男性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那么下文将告诉你是否属于体寒。
2012-05-17在中医学里,有一些常见术语,到底是何意思呢?老中医为您详解。
2012-01-20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2011-08-24“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2011-08-23性生活有愉悦情致,增强夫妻感情的作用。“七损八益”是古人在交合时遵循的法则,在性生活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利用“七损八益”的方法来调摄性生活。
2011-08-2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2011-08-10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011-08-09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手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诊。对腹诊有的根本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其实,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和框架。
2011-08-08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2011-08-07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2011-08-06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无形而不断运动的特性。血是运行于脉管内红色的液体。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涕、泪、唾等。津液,同气血一样,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的肾和现代医学的肾脏概念有所不同,现代医学的肾就解剖实体及其生理功能而言,而中医学中的肾就人五脏六腑整体功能系统而言。
2010-03-19素有“健康教母”之称的马悦凌,近日频登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风头尽露。在马悦凌大谈养生之时,却自相矛盾,自摆乌龙,在关于“睡眠熬夜”的话题中,竟然说出自相矛盾的观点,令小编我质疑的观点。
2010-01-29大家经常听到中医医生说受风、风热、风湿等,这里的风指的是什么呢?通过什么我们可以判断病人感受了风邪呢?
2010-01-11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2009-12-28 为何中医被称为岐黄之术?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2009-08-03 天灸穴位分类名。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2009-08-03 阿是穴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症。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其病因与七情不畅、气血痰郁有关,多发于女性。相当于西医的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病。
2009-08-03 梅核气以小儿囟门应合不合,反而宽大,颅缝裂解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见于6个月~7岁的小儿。
2009-08-03 解颅本病不碍视力,预后良好。金疳之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又名赤带抱轮。
2009-08-03 金疳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
2009-08-03 瘰疬现代医学称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该病早期被称为“(乳)石痈”,指痈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者,出自《肘后备急方》卷五。
2009-08-03 乳岩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2009-08-03 解析阴阳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2009-07-28 痄腮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
2009-07-28 水痘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2009-07-28 麻疹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
2009-07-28 五迟、五软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
2009-07-28 厌食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2009-07-28 食积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2009-07-28 泄泻子宫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又称为“阴脱”、“阴癫”、“阴菌”、“阴挺”、“子宫脱出”等。本病常发生于劳动妇女,以产后损伤为多见。
2009-07-28 子宫脱垂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2009-07-28 小儿咳嗽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2009-07-28 不孕症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著者,称为·“产后身痛”,亦称“遍身痛”、“产后关节痛”。
2009-07-28 产后身痛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者,称为“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
2009-07-28 产后腹痛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症,称为“妊娠腹痛”,亦称“胞阻”。
2009-07-28 妊娠腹痛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人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
2009-07-28 妊娠呕吐(妊娠恶阻)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2009-07-28 白带异常 (带下病)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2009-07-28 崩漏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2009-07-28 痛经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2009-07-28 闭经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009-07-28 淋证(尿浊)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009-07-28 水肿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
2009-07-28 鼓胀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2009-07-28 胁痛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2009-07-28 黄疸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
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2009-07-28 痞满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2009-07-28 胃痛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009-07-28 眩晕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2009-07-28 胸痹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009-07-28 心悸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009-07-28 肺痈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2009-07-28 肺胀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2009-07-28 喘证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2009-07-28 哮病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009-07-28 咳嗽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2009-07-28 感冒中医三典故——堂·杏林·药葫芦。
2009-07-04 堂、杏林、药葫芦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采取“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进行辨证论治。所以说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并不是高深莫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09-03-05 有色、有味论中医人们常以“杏林”代表中医界,“杏林”的由来还包含一个美丽故事。请看这发生在东汉时的传奇。
2008-05-15 杏林春暖 桔井泉香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
2008-04-21 阴阳大要调神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魄门亦为五脏使”,为何称为“魄门”呢?“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又与大肠相表里,肛门乃大肠连接外界的出口,亦即魄门乃为肺魄出身之门户。
2008-03-17 鼻和魄门的联系自《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以来,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其思想得到逐步完善。
2008-03-15 “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阴平阳秘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述,它的评判依据是人体外象,即证候的变化。但从古代到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已经从整体深入到结构,从外象走进微观。现代人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已经不限于古代的整体观,更多的是对人体内部结构和机制的了解。
2008-03-13 阴平阳秘不应止于象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
2008-03-07 子午流注“杏林”——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赠送给某某中医师的锦旗或者匾上这么写着:“誉满杏林”或“杏林春满”,这是为何呢?《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历.
2008-03-06 中医三典故:堂、杏林、药葫芦前贤的论述,粗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康复调护”三方面。“未病先防”又细分为未病防因、未病除因两方面,包含了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全部内容。
2008-03-05 “未病”不是“亚健康”中医认为,肾的最主要的功能是“藏精”,即把人的最精华的宝贝储存起来。
2008-02-03 中医所说之“肾” 到底是什么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术语,因而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
2007-12-23 中药炮制术语知多少在学习《医古文》中,常见到许多词语与现代词语相同,但其用法和意义却有别,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许多麻烦。
2007-12-22 中医古今词义辨析不少男青年被遗精的现象所困扰,遗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2007-11-17 遗精是什么自古以来,中医有四个别名,这些别名,是怎么产生的呢?
2007-11-14 你知道中医有哪些代称吗中医用药讲究忌口,但不是绝对的,这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医生所用中药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
2007-11-06 吃中药忌辛辣、生冷指的是哪些食品绿豆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这在许多中医及食疗书籍中都提到过,生熟均有解毒作用。
2007-11-03 解药性之绿豆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007-10-06 “五行”究竟为何物?“藏象”二字,常常被人提起,无论是懂医还是不懂的人,“藏象”究竟为何物呢?
2007-10-05 “藏象”究竟为何物呢?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2007-10-02 你知道什么是“上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