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在装病逃避上学!”“我没有!”......眼看要开学了,精神心理科诊室里时常充斥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都好好的,一到学校就各种的不舒服,这是在装病逃避上学吗?
01
14岁的晓琳在学校坐不住也听不进课,总是打电话来说不舒服,妈妈无奈给她请了假。
可一提到回学校晓琳就哭闹、心慌、胸闷、发抖、喘不过气,还出现了食欲下降、失眠的症状,但是不说上学的事情晓琳就立马啥事儿都没有了,这让家长非常着急。
晓琳的妈妈一次次带她到医院检查,CT、核磁、心电图都做了个遍也没发现任何问题。
这时,晓琳爸爸便疑心孩子是在装病,开始变本加厉地辱骂、惩罚孩子,亲子关系十分紧张。
整个家庭陷入了一种家长强制——孩子抗拒——孩子生病——家长妥协——孩子“因病获益”“久治不”——家长焦虑,加重惩罚……的恶性循环。
02
临近开学,因为类似问题来医院精神心理门诊的小患者非常多,他们往往一上学就出现各种身体不适,但去医院做检查又什么问题都没有。家长们都希望趁着刚过了年把孩子的问题厘清。
针对这样的情况,精神科主任指出: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躯体化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疾病的病理解释。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是在心理社会应激反应下,由对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和境遇造成。找到导致孩子躯体化症状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真正的帮助到他们。
03
然而,在询问晓琳不愿去学校的原因时,她却表现得有些抗拒:“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想去,想起上学就烦!"
虽然晓琳表面上说不出原因,但在交谈期间,主任发现了患者在不停地拽头发、扣指甲,这些行为传达出了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于是主任对晓琳进行了耐心地安抚和引导。终于,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初步建立起了对医生的信任,开始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
原来晓琳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忙于工作对她的生活和学习都疏于关注。然而,每每成绩下降,晓琳的爸爸从不沟通,总是大发脾气、辱骂晓琳,还常常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04
在经过问诊、抑郁焦虑量表、脑神经递质检测后,主任综合检测结果,诊断晓琳为抑郁症并伴有焦虑情绪。
随后主任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改善躯体症状,辅以物理、心理治疗多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
并从专业的角度向晓琳家长讲解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引发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的心理原因。
05
主任指出,引发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的心理原因,这几种较为常见:
〡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或者对孩子过于严厉等,都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和压力,从而在上学时出现躯体化反应。
〡逃避心理:有些孩子会因为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困难(如被同学欺负等)而产生逃避心理。这时孩子就会通过表现出身体不舒服来逃避困难。
〡学校压力:孩子在学校面临着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等多种压力。如果孩子无法应对,就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进而表现为躯体症状。
〡分离焦虑: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来说,离开父母去学校可能会引发分离焦虑。这可能会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肚子疼、头疼等。
儿童青少年躯体化症状通常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情绪,如果确定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孩子躯体化症状,应当尽早地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早日走出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