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外就针对激光治疗鲜红斑痣开展了大量研究。从非选择性光热作用的二氧化碳激光(10060nm)、氩离子激光(波长488nm,),治疗鲜红斑痣有一定效果,但这些激光多为连续波模式,热损伤明显,属于非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易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术后瘢痕发生率高。氩激光增生性疤痕的发生率在婴幼儿及儿童中的发生率高达40%,萎缩性瘫痕和皮肤凹陷也很常见,因此,氩激光己很少再用于PWS的治疗。到1983 年美国学者Anderson 等提出“选择性光热分解理论”,并创立脉冲燃料激光治疗。脉冲染料激光的工作原理为“选择性光热作用”,高能激光脉冲作用到靶区毛细血管,被血红蛋白特异地吸收,从而破坏红细胞,产生凝固;
同时,脉冲激光压力效应的爆破作用,造成管壁封闭或破裂;激光脉宽短于靶组织-毛细血管的热弛豫时间,因此对周围正常组织细胞的热损伤较少。不同波长的脉冲激光都被用于治疗鲜红斑痣的研究。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确立了脉冲燃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金标准。选择的波长为580、585、590、595 nm,临床应用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但大部分红斑仍无法完全消退,因而人们又通过增加脉宽、配备皮肤冷却系统、增加能量、输出多波长激光来增加疗效。
石家庄蓝天医院陈慧玲主任指出,总的来说,其主要适于治疗大多数西方白种人的鲜红斑痣,治率低于25%;但对于国人(黄种人)的皮肤属于Fitzipetrik III、IV型者较多,为光敏感类型,与白种人的肤色相比对光的吸收更强,容易产生血管周围皮肤结构的损伤。同时由于病变处血管的血液流动性,将部分激光产生的热能带走,降低了疗效。而增加激光治疗参数,将使皮肤面临更多的风险。国人鲜红斑痣适合脉冲激光治疗约占总体鲜红斑痣的20%~25%,即治疗儿童轻症、粉红型鲜红斑痣,大部分的鲜红斑痣患者采用脉冲燃料激光技术无法获得满意结果,且易出现皮肤纹理改变、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甚至形成瘢痕,风险较大。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