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然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痰湿型高血压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发病机制与辨治策略。太乙堂梁世界院长对这一病症有着深入的研究,为患者提供了颇具价值的中医诊疗思路。
从中医角度剖析,痰湿型高血压的形成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胃功能失常,无法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聚集,进而凝聚成痰湿。另外,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等,也会加重脾胃负担,促使痰湿内生。当痰湿在体内积聚,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中就包括血压的调节,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痰湿型高血压患者在症状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头晕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常感觉头部昏昏沉沉,仿佛被一层厚重的云雾笼罩,这种头晕在晨起时可能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还会伴有胸闷的感觉,胸口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呼吸也不够顺畅。肢体也容易出现沉重感,行动起来感觉乏力,就像拖着沉重的沙袋。此外,这类患者的舌苔通常较为厚腻,舌体胖大,舌边可能有齿痕,口中黏腻不爽,食欲不振,大便也多黏滞不成形。
针对痰湿型高血压,中医主要采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平肝潜阳的辨治方法。在中药调理方面,常用的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能从根源上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减少痰湿生成;天麻则平肝息风,对于缓解因高血压导致的头晕、头痛等症状效果显著。此外,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入茯苓、陈皮等药物,增强利湿化痰、理气健脾的功效,帮助患者更好地排出体内痰湿,调节血压。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会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辅助治疗。针灸常选取丰隆、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丰隆穴是化痰要穴,刺激它可有效化痰祛湿;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中脘穴位于胃脘部,可和胃健脾、化湿降逆。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辅助降低血压。推拿则主要通过按摩腹部、背部以及四肢的相关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脾胃运化,改善痰湿阻滞的状况。
梁世界院长特别强调,中医辨治痰湿型高血压注重整体调理,除了药物和理疗,患者自身生活习惯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在饮食上,应遵循清淡原则,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甜腻、生冷的食物,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冬瓜、荷叶等。同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痰湿。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这些都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更好地控制血压。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