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药治失眠优势何在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并涉及肝、脾(胃)、肾三脏。机体诸脏腑功能的运行正常且协调,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正常,则人的睡眠正常,反之,就会出现睡眠障碍——失眠。

  经验与传统

  中医药治疗失眠病症注重辨证论治,临床辨证从虚实证型来分,常见的实证证型有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常见的虚证证型有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我国历代医家应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各自的学识和临床经验,分别主张从营卫论治,从心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肝论治,从瘀论治,从痰论治,从火论治,综合论治等法则,在学术上各有建树。

  继承和发扬

  笔者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禀承先父施闻鸡老中医庭训。先父治疗失眠病症主张“调其所逆,除其所害”。意思是,治疗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就应先把其紊乱的脏腑功能调整好,则失眠现象自然会消失;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机体诱发的,则应先分清外邪的性质并将其清除,这样睡眠才会趋于安稳。先父遣方用药皆单刀直入,直击病所,屡起顽疴,活人无算。笔者在继承先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失眠专科临床实践,和当今失眠患者的临床症候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将失眠病症分为八个临床症型,然后针对不同的失眠证型,运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获得较好疗效。

  营气不足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梦扰纷纭,白天精神不振,头晕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症。治疗原则:益精养血安神。

  肝郁气滞型临床症状可见:夜晚卧床,思虑万千,辗转难眠,日间精神抑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症。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安神。

中医药治失眠优势何在


  营血蕴热型临床症状可见:卧床难眠,或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见咽干少津,五心烦热,面颊痤疮,盗汗,或伴有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口角抖动等症。治疗原则:清营凉血宁神。

  脾胃失和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兼见口腻口淡,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尽感等症。治疗原则:和胃健脾安神。

  心肝火旺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失眠,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间断多醒,多梦纷纭,甚者彻夜不眠,兼见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症。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安神。

  胆怯心虚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常伴有惊惕恶梦,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易惊易恐,胆怯如有人追捕等症。治疗原则:镇惊定志宁神。

  瘀阻脑络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时少,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常伴有头昏,耳鸣,脑响,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对数字和近期事件记不住),昏昏欲睡等症。治疗原则:健脑通络助眠。

  肝亢肾虚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不酣,间断多醒,或早醒,有梦,醒后难再复述,常伴有头胀,头痛,颈项板牵不适,口干苦,眩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升火,腰酸膝软,夜间尿次频繁,或四肢不温,背脊时寒等症。治疗原则:滋肾平肝安神。

  由于失眠患者的症状复杂多样,所以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上述证型和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尚需根据临床辨证综合考虑,灵活掌握,如此方能提高临床疗效。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优势所在。

(实习编辑:吴立夏)

2009-09-12 00:00:00浏览10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