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中医 > 养生之道

调养 | 中医里的“痰”是什么

举报/反馈
2017-05-27 00:00:00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王世东

  爱好中医养生的朋友经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医说的痰不仅仅是能咯(kǎ,用力使东西从食道或气管里出来)出来的痰?”“化痰散结治疗甲状腺肿的痰最终到哪里去了?”“痰湿困脾的痰和湿有什么不同?”“痰蒙心窍指的是心脏里面都是痰液吗?”很多朋友都感觉,中医学中的“痰”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痰引起的疾病有时是咳嗽,有时是呕吐,甚至有时候是精神异常或者昏迷不醒……真是让人大费脑筋。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一聊:痰到底是什么。

  中医学所说的痰,是身体水液代谢异常形成的。水液,即水分,人体摄入水分后,要通过阳气使其“气化”,运输、分布到五脏六腑,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当水液代谢异常,人体就会表现出许多病症,“痰”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的“痰”,既包括我们通常说的、由呼吸系统分泌的、可咯吐而出的、有形可见的痰液,如黄痰、白痰、泡沫痰、血痰等;也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时,停积或流窜于脏腑组织之间的“无形之痰”。

  中医理论认为,痰的成因较为复杂。外因多与感受湿邪有关,内因多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外感湿邪、阻滞气机,情志不遂、气机郁滞,饮食劳逸、内伤脏腑等,均可导致体内津液运行失常,停聚成痰。

  人体的水液代谢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叙述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也就是说,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与肺、脾、肾、三焦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肺主通调水道,将水液中“清”的部分,宣发布散于全身,将“浊”的部分下降于肾,排出体外。当肺气不利时,水液无法布散出去,就可能聚敛成痰。脾主运化水湿,将人体摄入的水谷精微上传于肺,而将多余的水液下降于肾,排出体外。当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则上传下达不能完成而积聚成痰。肾主水,肾气充足,水液就能充分“气化”,有益的就输布全身,多余的就会成为尿液,排出体外。肾气不足时,人体气化的功能就减弱了,水液无法充分分布于身体,也无法及时排出,水湿在体内泛滥,容易形成痰。三焦为水液运行通路,三焦气化失职,水道不通,水湿就容易凝聚不出、代谢不畅,成为痰……

  因此,痰的形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脏腑功能异常导致;形成后的痰,还会成为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病因——痰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停留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引发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比如,停留在肺,可导致咳嗽咯痰、胸闷气喘;停留在胃肠,会导致恶心呕吐、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停留在躯体,会引发肥胖;痰蒙清窍,会出现头晕目眩;痰蒙心窍,会出现神志异常或者昏迷;痰停于经络,可导致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阻于咽喉,可出现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痰结于皮下,可见局部结节、包块……也正因如此,已故名医朱曾柏才有“怪病多痰”这一说法。

  有形之痰,常常引发咳嗽,并能咯吐而出,很容易发现。无形之痰需要细心诊察,除了上述症状,其共同特征就是舌苔腻。在早起后洗漱前,仔细观察自己的舌苔,若苔质颗粒细腻致密,均匀成片、紧贴舌面,中厚边薄,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就提示有痰湿存在了。

  发现有痰,可以先通过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来进行食疗,比如,利肺化痰可以用罗汉果、梨肉煎汤;健脾化痰可以用陈皮、茯苓煮粥;理气化痰可以用藿香、佩兰泡茶;温化痰饮可以用桂枝、白术、茯苓炼制膏方等。

  另外,治病不如防病。我们应该注重日常调养,避免痰湿病证形成。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使人体“气”的运行顺畅,升降、出入协调、平衡,水液依靠气的推动,能规律运行,痰浊就不容易停聚在体内;其次,饮食有节,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少喝酒,能使脾胃健运,水谷精微运化正常;第三,规律作息、合理锻炼,使正气不损,湿邪难侵。▲

王世东副主任医师肾病内分泌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