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旨在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
去年以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我国中医药领域大事连连,备受关注。专家表示,无论是国家战略的实施还是国际化的机遇,都会让中医药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不少人感慨,中医终于“扬眉吐气”了。
中医传承“正道”在师承
尽管中医药频频收获利好,却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后继无人”,老一辈中医的很多技术心得慢慢失传,年轻人想要入门又异常艰难。
高校里的中医药教育采取医药分离的西医模式,中医学侧重临床诊疗,学生无论实习还是工作,接触中药的机会极少,400味常用药不一定都认得全,更不用说鉴别和炮制技巧。
这种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懂中药的中医师越来越少,懂传统中医药的药剂师也越来越少。中医师不懂中药,中医的疗效自然可想而知。
对此,孚道仁医创始人、孚道仁医中医馆馆长陈根成教授向39健康网编辑表示,破解当前困局需要从改革中医教育体系入手,遵循中医中药内在规律,借鉴传统中医师承优点,手把手指点,才能将年轻人一步步带入门。师承正是破局的关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陈教授指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传承。传承更需要“精”承,而非笼统的理论学习。师承是学习中医的精髓所在,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用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同时,传统中医的师承模式也随之终结,很多民间代代相传的心法心得失传。孚道学院的开办正是希望通过师承的方式让中医“后继有人”。为此,孚道仁医全程安排跟师学习,传承各流派学术思想,继承名医临床经验,提高中医临床论治能力。
与此同时,师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中医教育需要复古更要创新
理论源于实践,师承方式强调实践同样重视理论。在不断发展的医学理论面前,众多中医经典却饱受“冷落”。而师承的过程中,经典理论的学习有望让这些中医理论获得更多关注与认可。
在陈教授看来,复古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的两大要点。
所谓复古,就是重拾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中医经典。才能确保中医研习的正道。回归经典的本源,发掘传承,培养真正的中医药人才,使中医药文化经典植根于师生的思想,传承中医的哲学观点,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
当下众多中医理论实际上源自于我国古代的经典,选择无视经典而注重现代理论并不可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创新”,则是更加现代,是勇于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如同中华文化的传承一般,取其精华,加之以先进理论予以修正,为经典著作与现代理论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中医教育的创新所在,妄谈创新,只能毁灭中医。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医传承不能成为纸上谈兵,强调师承精学是孚道仁医开办研习班的主旨。陈教授希望通过师承的方式让更多中医“发烧友”了解中医的精髓,更希望通过回顾经典的教学模式让民众拥有正确的认知,推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